2017年1月9日


摩羯纹鎏金花口银盘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9日) 06版

□郑承燕

摩羯纹鎏金花口银盘(如图),口径14~19.8厘米、底径8.9~13. 5厘米、高3.8厘米,重250.2克,于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该银盘为菱形,立折口,每个菱角处为一对凤团花纹,盘口沿为一圈联珠纹,盘内底部錾刻一圈宝相莲瓣纹,中间两只摩羯,首尾相对,两摩羯围绕一云团,摩羯外部有四个云团。器底錾刻波浪纹。

摩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的动物,又称摩竭、摩伽罗等。有人认为摩羯的原型为鲸,也有人认为摩羯形象源于鳄,或由鱼、象、鳄三种动物特征组合而成。在佛教传说中,摩羯是一种体形巨大、性情凶恶的怪鱼。《慧林音义·四十一》云:“摩竭,海中大鱼,吞陷一切。”《法苑珠林·十》云:“如《四分律》说:摩竭大鱼,身或三百由旬、四百由旬,乃至极大者长七百由旬。故《阿含经》云:眼如日月,鼻如太山,口如赤谷。”

现知最早的摩羯纹大约出现在公元前三世纪,此后一直在印度流行。印度寺院建筑塔门上多饰有摩羯纹。随着佛教艺术的西传,摩羯纹大约在东汉传入我国。中国的一些龙纹本身就有象鼻、巨口、利齿等特征,印度摩羯的头部极易被中国人误认为龙头,于是摩羯纹的形象也就与鱼龙变纹相互联系起来,印度摩羯纹的中国化与中国鱼龙变纹的摩羯化,使两种纹像易于混同。今传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中,洛神所乘辂之两侧,均有一猪鼻、巨口、利齿、长鳍的怪鱼相伴飞行,这当是中化摩羯纹的早期形象。隋开皇二年下葬的李和墓石椁盖顶沿边所刻饰环之中,有一象鼻、张口、利齿的怪兽形象,亦属华化摩羯之类。唐代是我国文化开放的黄金时代,对于外来文化中的艺术形象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唐代又是佛教极盛时期,加之摩羯纹与鱼龙变纹的含义相似,故摩羯纹在唐代的盛行便不足为奇。

入宋以后,摩羯纹的使用渐趋式微。但契丹人对摩羯纹的使用却情有独钟,从目前出土物来看,不仅在早期到中期的金属器具上一直沿用这一纹饰,如早期耶律羽之墓出土的摩羯纹银碗,以及中期凌源辽墓出土的摩羯纹长盘,而且契丹人还喜欢用它来造型器物,如摩羯纹银壶、注壶和耳坠等。辽代摩羯纹龙首鱼身,带翅带鳍,长鼻上卷,大眼圆睁,张口戏火焰球,这些都是唐代摩羯纹的特点。

从出土文物来看,吐尔基山辽墓应是辽早期契丹贵族墓葬,有学者认为墓主人的身份为皇室神职人员——太巫。此盘与江苏丁卯桥唐代窖藏出土的一件盘十分相似, 只是盘中心的图案略有不同, 前者是龙首鱼身的摩揭图案, 后者是双莺戏珠图案,是辽初承袭唐代文化的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