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


父亲的“臂搁”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9日) 06版

□王雪梅

父亲是一名书法爱好者,闲暇时不但喜欢临摹名家字帖,还喜好收藏和书法有关的藏品,在众多毛笔、笔筒、镇纸、砚台的展柜中,有一件名为“臂搁”(如图)的小物件,尤为引人注目。

父亲告诉我,臂搁俗称手枕,是古代文人书写时,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臂搁的出现与古人的书写用具和书写方式有密切关系。过去,人们用毛笔写字,书写格式自右向左,稍不留意衣袖就会沾到字迹。于是,聪明的古代文人们发明了臂搁。除了能够防止墨迹沾在衣袖上外,垫着臂搁,抄写临摹时,也会使腕部感觉非常舒服。此外,文人墨客们在烈日炎炎的夏日挥毫泼墨时,将臂搁枕于臂下,一来可防止臂上汗水打湿纸张,二来由于臂搁多为竹制,竹子性凉,还兼具了祛暑的功效,可谓一物多用,相得益彰。

臂搁虽不在文房四宝之列,但其地位却不可小觑,在文人墨客的典籍中,多有记载,清代文人纪晓岚在他的《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中记载:“又余在乌鲁木齐时,见故大学士温公有玉一片,如掌大,可作臂阁。”探访友人见到一片玉,便联想到了臂搁,文人们对臂搁的喜爱可见一斑。

臂搁的材质很多,黄杨木、紫檀、沉香木、陶瓷、青玉,甚至象牙,都可以作为原料。但大多数臂搁是以竹子制作的,想来与竹子取材容易,价格低廉有关。制作时,匠人们用去节后的竹筒,将其分劈成三块,然后在凸起的竹面上进行镌刻,因是枕臂之用,所以在技法上采用浅刻平雕,镌刻的内容有文字也有图案,通常是座右铭、诗画以及赠言等,具有浓郁的书卷气。

父亲收藏的臂搁为竹制,长约30厘米,宽约10厘米,正中精心雕刻着一棵高大挺拔的松树,松树老皮肌理刻画细腻生动,枝干遒劲,叶片如伞盖,还有一只可爱的小松鼠正在树间嬉戏,造形构思奇特,自然意趣横生。竹节处巧妙地雕刻了山石的图案,灵动逼真,惟妙惟肖。此臂搁经时光磨砺,加之历任藏家日夕摩挲,表面包浆浓郁,色泽褐中带黑,古朴淡雅中透着高贵清新的文人雅气。

这件臂搁是父亲的心爱之物,平日里常见他细细把玩,兴致上来,有时也会铺纸研墨,垫上臂搁挥毫一番,在那些漫卷书香的黄昏和午后,看父亲时而专注的书写,时而给身边的孙辈们讲述着臂搁的历史,不禁令人感叹人生安然,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