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


散发浓郁 游牧生活气息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9日) 06版

对于收藏爱好者来说,“唐三彩”是耳熟能详了,但若是提到“辽三彩”(如图),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其实,辽三彩和唐三彩一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均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

公元907年,在我国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政权——辽,这个由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权吸取了中原文化的精髓,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灿烂文化。这其中就包括“辽瓷”(陶)。辽代烧制的各种陶器,由于受当时的材料、工艺等影响和制约,尚属于一种低温彩色釉陶制品。这些陶制品多用黄、绿、褐三色釉,且继承了唐三彩的传统技法,故史学界、考古界称之为辽三彩。

辽三彩最早烧制年代始于何时,目前国内尚无确切证据可考。但从有确切年代的墓葬出土的器物中,发现在辽穆宗应历年(公元951年~公元969年)以前就已有了黄、绿单色釉陶器,可以断定这时已经有三彩陶器。辽三彩承袭了唐代传统,是接受唐三彩传统的一种低温瓷式釉陶,胎质粗而较硬,呈灰黄白色或淡红色。

虽然都是由三彩绘成,但辽三彩和唐三彩还是有明显区别的:胎土不同;唐三彩中有蓝色,辽代三彩中没有;辽三彩的施釉没有交融感,釉面缺少斑驳华丽的感觉,而唐三彩则弥补了这些缺憾。

相对于唐三彩,辽三彩具有其独特的四个特点:

一是注重民族性。辽三彩的器型普遍较小,鲜有唐三彩中的骆驼那么大的器型。常见的器型有穿带壶、龟形壶、兔形壶、鸡冠壶、海棠式长盘、莲花式碟、印花暖盘、三角形碟等,近年来也出土了少数较大的佛像。这些器型的纹饰、造型等均具有浓郁游牧民族生活气息和强烈浓重的契丹民族特色。

二是注重实用性。辽三彩的器型多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更侧重于实用性,其器型基本上考虑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如辽三彩中常见的马蹬壶、葫芦穿带瓶、印花卉纹扁壶、口部外翻的大罐等器型,都便于当时的人们日常携带和迁居搬挪。

三是注重艺术性。辽三彩烧制技术独树一帜,瓷质精细,莹润如脂,平滑光亮;釉色斑斓,色泽鲜艳,挺拔俏丽。纹饰精良而奇巧,采用划花、印花和贴花三种艺术手法,纹样以花草虫鱼为主,尤以牡丹、莲花、宝相花、蜂、蝶、水纹、草花纹、双鱼纹为多见。其精彩、精湛、精良的纹饰,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席位。

四是注重创新性。辽三彩在造型上不落窠臼,大部分器型突破了前朝的体例,充分体现了契丹民族粗犷豪放、不拘一格的风格。器物饰纹颇具动感,增添了器物的艺术美感。同时,辽三彩的器物上大都带有鼓钉纹、双系等装饰,较之前朝的三彩器具,更具美观和厚重。

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的辽三彩鱼形壶,是辽三彩中分量较重的作品,此壶高15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7厘米,壶为鱼形,鱼嘴为壶流,背部有一喇叭状菊花形注口,鱼背一侧为提梁。鱼腹下饰一荷叶,托举整个鱼体,底部为平底实足,施黄、绿、白三色釉彩。整体造型饱满,鱼似在摇首摆尾,喷吐水花,一副悠然自得之态。此壶集模印、贴花、堆塑、刻划于一体,制作难度较大,为辽三彩中的精品。(钱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