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1日


图布巴图夫妇:用爱浇灌沙漠绿洲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11日) 05版

□本报记者 刘宏章

走进额济纳旗东风镇古日乃嘎查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一片梭梭林,人们总能看到两位老人身背水壶、手拿铁锨、埋头种树和巡查的身影,他们就是该地远近闻名的植树治沙夫妇——额济纳旗东风镇牧民图布巴图和妻子陶生查干。14年来,他们在漫漫沙海中建造起一片绿洲,阻滞了沙漠的扩张。

近日,记者在巴丹吉林沙漠见到了图布巴图夫妇。这几天,刚从北京获得全国文明家庭称号载誉归来的图布巴图夫妇仍像往常一样穿着一身褪色的灰色中山装,围着头巾,在古日乃嘎查的梭梭林里忙碌着。梭梭树周围的地面上到处都是鼠洞,夫妇俩不时蹲在地上往洞里投放鼠药防治鼠害。

由于长期在野外种植、管护梭梭,今年64岁的图布巴图皮肤变得粗糙而黝黑、头发花白,他对记者说:“秋天以后梭梭就有籽儿了,老鼠就把籽儿拿到洞里面存起来到冬天吃,老鼠对梭梭林生长的危害很大,为了保护春季种植的梭梭能够成活,还得用砖头等把梭梭的根部围住,这样就能防止老鼠和野兔来啃食。”

图布巴图生长在东风镇古日乃嘎查的一个普通牧民家庭。1976年,他从甘肃师范大学外语系斯拉夫语专业毕业后放弃到北京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他先后在额济纳旗水电局、经管站、财政局等单位工作。1983年,图布巴图主动申请回到家乡古日乃工作。

工作期间,图布巴图目睹了家乡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肆虐的沙尘暴、逐渐缩小的古日乃湖绿洲,让图布巴图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图布巴图说:“我从没想过家乡生态会恶化到这个程度,让我很心痛,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想种树治沙的事。”

2002年退休后,图布巴图与妻子陶生查干留在古日乃苏木,在沙漠中拉起了一道10公里长的围栏,围封2000多亩荒漠,开始种树。“刚开始那几年真是艰苦,严重的干旱使幼苗长不起来,有时勉强长起来的苗树被牲畜偷啃所剩无几。沙漠上长不出东西来,真让人心急。”图布巴图说。

面对困难,夫妇俩没有放弃。为了买树苗,图布巴图和老伴拿出家里所有积蓄;为了解决植物缺水问题,图布巴图一家跑到30公里外的深井处,用塑料壶一趟一趟地拉水浇灌。

沙漠种树确保苗木的成活率是大问题,图布巴图夫妇主动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多种实验。久而久之,他们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种树经”:“春天风大,我们把梭梭苗泡在水里,等风势减弱时,抢时间栽种,夏天是梭梭苗补水的季节,沙漠中的气温高,我们就每天浇3次水,秋天、冬天主要是树木的管护工作,时不时地去林地看一看,防止牲畜越栏偷啃梭梭苗。”

14年来,在图布巴图夫妇的精心种植下,苗木成活率达95%以上,围封荒漠的绿化率达到80%以上,成片成活500余亩,人工种植梭梭5万多棵,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如今,在植树的沙漠中,成片的梭梭林地郁郁葱葱,目之所及是看不到边际的绿洲。

图布巴图夫妇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努力,感动了周边的其他牧民,越来越多的牧民自愿加入到绿化治沙的队伍中,开始和他们一起植树造林。在绿化造林的同时,图布巴图还不断尝试改良肉苁蓉人工嫁接技术,为牧民找到了一条致富新路。目前,当地牧民通过种植梭梭嫁接肉苁蓉,每户年均纯收入达4万元。

14年的植树造林,让图布巴图夫妇获得很多荣誉。2011年,图布巴图荣获额济纳旗“治沙造林标兵”荣誉称号;2015年,图布巴图家庭获全国“最美家庭”、自治区“草原儿女赞·最美家庭”标兵户等表彰;2016年,图布巴图家庭获“第十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面对诸多荣誉,图布巴图老人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有义务治理沙害,守护家园,在我有生之年,会继续种下去,趁着身体还能动,我要再发展1万亩,改善家乡生态环境,是我和老伴心里最大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