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7日


坚守三条底线 建设壮美赤峰
——赤峰市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纪实

《内蒙古日报》(2017年1月17日) 06版

□本报记者 徐永升

岁末年初,赤峰喜讯频传。

2016年12月10日,与深圳朝气集团签署了总投资60亿元的“航空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合作协议;2016年12月19日,与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600 亿元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系列项目合作框架协议;2016年12月28日,与北京神雾集团签订了总投资97亿元、年产70万吨乙二醇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招商引资势如潮涌,重点项目纷至沓来,其背后的澎湃动力,源于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指引。赤峰市在落实党代会精神的过程中,坚守发展、生态、民生三条底线,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全域旅游、扶贫攻坚等重点工作。在这场有守有为的攻坚战中,全市的重点工作从底线出发,不断逼近顶线,开创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守住发展底线 以项目引领转型升级

2016年12月19日,林西县与内蒙古东源投资集团等17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总投资额22亿元。此次集中签约,是赤峰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冬季攻坚行动”的一个缩影。2016年全市已实施重点项目663个,总投资达到4200亿元。2017年,全市计划实施重点项目684项,总投资将达到4358.7亿元。

“按照党代会提出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的思路,我们要用好‘飞地经济’的政策,建好赤峰东部的工业经济走廊!”市委书记毕力夫有信心让赤峰的工业挺起脊梁,重振雄风。

项目建设发挥了稳增长、促转型的作用,催生了一批特色的产业基地。眼下,在马林有色金属产业园,赤峰云铜和金剑铜业年冶炼能力各40万吨的铜冶炼项目已经动工,园区还将配套引进更多的精深加工项目,力争尽快形成年冶炼百万吨铜的优势产能,建设国家有色金属冶炼加工基地;全市依托已建成和在建装机容量为450万千瓦的风电、120万千瓦的国网新源抽水蓄能发电等项目,全力建设京津冀清洁能源保障输出基地。同时,赤峰市的多元醇、新能源汽车、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航空等产业基地也在快速成长。

项目建设补齐了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短板。赤峰至京沈高铁连接线、城市轻轨、机场改扩建、天然气管道等一大批项目建成后,将为赤峰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总投资500多亿元的棚改工程、总投资122亿元的职教园区、总投资12亿元的8个大型博物馆等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全市的公共服务能力。

守住生态底线 让绿水青山变成财富

2016年12月20日,赤峰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管理条例》,待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这是赤峰市拥有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这个条例和此前出台的《环城50公里半径生态经济圈实施方案》,与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高度契合、紧密衔接。

“十二五”期间,赤峰市投入75.2亿元大面积播绿,全市森林面积达到4511.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5%,一跃成为“国家森林城市”,而眼下,全市又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十三五”期间,赤峰市将重点打造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丰产经济林、樟子松、文冠果、山杏林改造5个100万亩基地工程。

赤峰之美,美在天然,美在绿色。为了体现生态的价值,市里在保护中开发,打出生态旅游的名片。眼下,市里正在筹建赤峰文化旅游集团,设立旅游产业基金,着力构筑全域旅游新格局。2016年12月27日,市里与南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旨在引进外脑助推旅游业提档升级。当日,在赤峰举办的“京津冀蒙旅游协同发展与合作——内蒙古推广活动”,又让赤峰搭上了“四地”旅游一体化的快车。

赤峰已形成了“全季、全景、全民”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持续举办了10年的“克什克腾旗冬季旅游节”,蒸汽机车摄影、达里湖冬捕、驼文化体验、雪地摩托大赛等项目多姿多彩。宁城县则推进旅游空间全景化发展,投入8200万元用于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历史文化游和休闲度假游两条产业带,这些分布在城乡的景区,已成为藏富于民的大产业。

守住民生底线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赤峰市各级党委、政府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帮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向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如今,产业扶贫已成为赤峰市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2016年,赤峰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84.3亿元,实现55874人脱贫,其中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41000人,占到脱贫人口七成以上。全市实施的“3661”工程成为产业脱贫的助推器,这个工程确定了菜、肉、经济林、旅游等14个扶贫主导产业,实现36000人脱贫,占到全部产业脱贫人口的八成以上。

资产收益扶贫是赤峰市产业扶贫的一种新探索。这种模式把无劳动能力和经营能力贫困户的产业扶持资金,打捆入股龙头企业或合作社,贫困户定期按股分红。2016年,全市利用7634万元的“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通过资产收益、投资收益、理财收益等模式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年资产收益率平均达到13.5%,让2375户5343人实现稳定脱贫。

巴林左旗创新的园区化扶贫模式,让贫困户宜居又宜业。旗里投资1.6亿元,计划用两年时间建设一处以旗政府所在地林东镇为核心,辐射全旗11个乡镇,可容纳561户贫困户入驻的食用菌、设施蔬菜产业园。这种模式使贫困户在园区生产、生活一体化,每家都能有一房一院一棚,入园当年就能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