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3日


玉柄银制刺鹅锥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13日) 06版

□郑承燕

玉柄银制刺鹅锥(如图),通长17.8厘米,锥鞘长14.8厘米,链长23厘米,1986年在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辽陈国公主墓中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

此银锥为锻制。锥体尖锐,锥柄为青玉磨制,圆柱形,锥体末端嵌入玉柄中。玉柄银锥配有鎏金银鞘。鞘用长条薄银片打制卷曲成筒形,合缝处焊接。鞘上部系银链,可随身佩带,用于游猎时刺杀猎物。银鞘外表通体鎏金。此锥即为史书中所记载的辽代贵族们春季捺钵时专用的“刺鹅锥”。

契丹民族在建立辽朝政权之后,依旧坚守“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游牧生活习俗,“捺钵”制度即是其最具特色的政权治理模式。所谓“捺钵”,契丹语,本义为行营、行宫、行帐,后引申为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随着四季的变化,辽代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猎等活动。不同时期捺钵的地区有所变化,所谓“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四时捺钵”制度为金代所袭用。

据史料记载,每年正月上旬至四月中旬“春尽”,契丹皇帝都会在长春州(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塔虎城)的鱼儿泺(今洮儿河下游之月亮泡)、混同江(今松花江与嫩江合流后的松花江中下游段)一带,进行以捕鹅、钩鱼和召见女真首领为主要内容的“春捺钵”。为了捕食天鹅,契丹人会放出一种叫做海冬青的鸟,追赶、啄扑天鹅,契丹侍从用刺鹅锥迅速撬开天鹅的头骨并取出天鹅脑,供契丹贵族行酒作乐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