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3日


阿左旗:飞播洒绿490万亩荒漠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13日) 02版

■上接第1版 听说就在那一年夏天,飞机在我家的草场上撒播了种子,我5年后回来时,一切都变了,沙子不见了,到处是绿油油的花棒、沙蒿,太神奇了!”

那一年是1984年,也是阿拉善盟尝试飞播造林的第一年。第一次飞播,当两架“运五-B型”飞机降落在巴彦浩特“赛马场”时,人们欢呼雀跃。但一道道难题却摆在大家面前:跑道凹凸不平、石子飞扬损伤螺旋桨怎么办?飞播什么种子?播种时间如何确定?飞机如何导航……数不清的难题,理不清的“乱麻”。

于是,一年一年地飞,一道难题一道难题地解,从几亩几千亩到几万亩、几十万亩;从第一批幼苗破土而出到一片又一片的绿洲建立,令大家欢欣鼓舞。到1992年,经过兰州沙漠研究中心论证,得出“平缓沙地及低矮沙丘成功率较高,中高大沙丘不易成活”的科研报告,取得了令人兴奋的初步科研成果。通过8年的科学试验和探索,他们总结出适合飞播作业的最佳季节为当年6-9月,筛选出最适宜飞播的乡土树种为白沙蒿、沙拐枣、花棒,适宜的播种量为亩播量500克。

1993年,这一科研成果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打破了国际学术界“在年降雨量不足200毫米的地区不适宜飞播造林”的论断,创造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奇迹的创造需要付出对等的艰辛。“当时播区定位测量和播种导航是靠人工完成,精确度相对不高,外业工作强度大,通过采用燃烧废旧轮胎、镜子反光、摇旗等方法引导飞机播种,时常造成飞机偏离预期的航线,另外种子空中漂移难以落到预定地点。”对于飞播所遇到的难题,王晓东一口气能说出好多。

之后,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强力推进,加速了飞播造林工程的持续发展,飞播面积逐年扩大。正如当地牧民那仁夫所说,飞播造林的成果有目共睹。如今,全旗飞播造林面积达到了490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形成了一条长350公里、宽3—20公里,在乌兰布和沙漠西南缘形成了一条长110公里、宽3—10公里的两条蔚为壮观的生物治沙带,有效遏制了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的扩张和“握手”之势,让世人观赏到了“绿色锁黄龙”的壮美景观。

“肯定要继续飞播,跟黄沙扳手腕可不能掉以轻心。”王晓东拢拢衣领,继续往飞播区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