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4日


全区嘎查村沥青水泥路通畅率达到96%

《内蒙古日报》(2017年2月14日) 13版

□本报记者 冯雪玉

“过去,儿子从上海回来,得先飞到通辽,再坐客车到奈曼,再倒车到镇上,剩下回村的路,就得开三轮车去接了。儿子嫌太麻烦,隔几年才回来一次。现在,班车直接通到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今年春节,儿子儿媳妇带着孙子都回来过年,全家团团圆圆过了个年。”通辽市奈曼旗新井子镇村民越利高兴地说。

对于路的畅通,和越利一样感慨良多的还有通辽市开鲁镇飞机场村村民刘长胜。2月3日,大年初七,屋外寒气袭人。刘长胜却忙得热火朝天,他家新盖的房子正在进行室内装修。两室一厅一厨一卫格局,瓷砖外墙、铝塑板顶、暖气、煤气灶、太阳能热水器一应俱全,城市里楼房的全套设置,刘长胜在自己的大瓦房里全部实现。他说:“以前,村里的路晴天是‘扬灰路’,雨天是‘水泥路’,还坑坑洼洼,收菜的车不愿来,只好自己往城里送。最怕赶上连雨天,路走不了,菜运不出去,看着自己辛苦种出来的菜白白烂掉,哭的心都有。如今,路通了,车畅了,咱就敢种压秤值钱的东西了。比如说种柿子和黄瓜,现在一个棚子的年收入能到六、七万块钱。现在咱村里人出门就是水泥路,通村公路直接修到田间地头,守家在地就能把钱赚。”

春节刚过,田野空旷。行走在沃野田畴,一条条水泥路平展延伸,一栋栋蔬菜大棚、一排排红瓦白墙的房屋点缀其间,穿梭的车流,来往的客商,到处洋溢着蓬勃的现代气息。通村沥青路直通村口,水泥路又延伸到每家每户的家门口。

宽阔的国省干道与纵横交错的农村牧区公路交织成网,公路通向大草原,汽车开到毡包旁。路通了,车来了,外面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进来。路,打开了草原尘封的世界。2016年,自治区在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建设上不断发力,全年完成投资199亿元,建设规模2.28万公里,新增通沥青水泥路嘎查(村)2234个。截至2016年底,自治区嘎查(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畅率由2015年底的76%增至96%。

不仅如此,从2014年以来,自治区交通运输部门将街巷硬化与农村公路统筹考虑,不仅让小街巷融入了大交通,还有效地疏通延伸了农村公路网络,改善和美化了路域环境,并将街巷硬化工程项目与农村公路规划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完善路网和融入路网相结合,一举多动、一通到户。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全区消灭农村公路上的断头路6000多处,延伸通达深度1.5万公里。“毛细血管”的疏通和“神经末梢”的激活,实现了从田间地头到房前屋后的亲密握手,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为农牧民致富增收打下坚实基础。穿过平坦宽阔的柏油路,直通风光旖旎的美丽乡村,游客在农村牧区不仅可以体会原汁原味的农牧民生活,还可以品味原生态的乡土文化、民俗风情,老百姓日常生活成为无形旅游产品,农副产品成为旅游商品,牧民成了歌手、琴师,老百姓足不出户挣上了文化钱。目前,全区有447个嘎查(村)开展农村牧区旅游,乡村旅游接待户总数达4200家,其中星级接待户达462家,年接待游客约268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8亿元。

好路在前,幸福可期。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在2017年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所有具备条件的嘎查(村)基本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