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6日


东河区: 推新规立民约 树新风扬正气

《内蒙古日报》(2017年3月16日) 09版

本报包头3月15日电 (记者 吕学先) 近年来,包头市东河区积极挖掘本土传统村规家训中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义,围绕“品行端正不违法、勤俭持家惜物力、邻里互帮不生非、崇文尚德重教育”等内容,在全区49个村推出了具体实用、操作性强的新村规民约,在传承传统文化中树新风立正气。

参加了2017年央视元宵晚会,来自东河区沙尔沁镇的孙氏剪纸第三代传人孙二林被全国观众熟知。回到家乡的孙二林说:“为期六七天的央视之旅,我以为只有我自己关注。节目播出以后,发现我身后站了那么多关心我、关心剪纸的家乡亲人。”在东河区农村,文化传承的方式还有很多。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东河区大力支持每个乡村建立自己的村史馆,从弘扬“立德报国”的精神出发,从文化立村角度出发,评选村“五好文明家庭”“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等,在村史馆公布表彰,引导村民明是非、知美丑。同时,东河区还与时俱进丰富评价手段,联合金谷村镇银行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和授信,对新用户授予数额不等的无担保、无抵押信用贷款,并张榜公示,引导村民讲诚立信。

如今走进东河区的农村,打牌酗酒的少了、看书读报的多了,搬弄是非的少了、团结互助的多了,一些村民最初对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不以为然,现在都积极参与其中。在村里举办的讲百家故事活动中,很多村民还主动讲家史、讲家风,教育下一代见证农村变迁、珍惜幸福生活。全国文明家庭张瑞芬一家创办文化大院,很多节目都以尊老爱幼、家庭幸福、邻里和谐为主题。

“有一座村史馆、有一张善行义举榜、有一支乡贤文化骨干队伍、有一个道德讲堂、有一套村规民约……”东河区以建设“美丽乡村·文明家园”为目标,目前已建成12个农村文化活动室、37家文化大院,12个村被命名为全市文明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