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一束花 植一棵树 清扫一次墓碑 清明节重在精神传承 |
□本报记者 霍晓庆
4月1日,春风和煦,天地清明。
呼和浩特市萤光学校6年级学生李兴宇和他的同学们又来到慈安人文纪念园,祭奠“12·14”勇救落水儿童牺牲的3位英雄,为2年前在这里种下的小树苗浇水。“3位英雄走了,但他们的精神像这棵小树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李兴宇说。
在另一边,专门从天津赶回来给父母扫墓的何女士将一束鲜花放到父母的墓碑前,细心擦去墓碑上的尘土,一如父母生前,她为他们擦掉嘴角的饭粒。“父母生前喜欢花草,喜欢干净,这种祭奠方式,他们一定喜欢。”何女士说。
在一上午的采访中,手捧鲜花、提着小桶前来祭奠的人络绎不绝。曾几何时,每到清明节前后,一些公墓等场所烧纸的人会很多。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鲜花、植树或网络等现代文明的方式寄托哀思。
近年来,为了引导群众低碳文明祭扫,自治区每年都要下发清明节工作方案,发出文明祭扫倡议。2016年,自治区民政厅等8部门联合转发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引导群众开展“鲜花换纸钱”“时空信箱”和家庭追思会、网络祭扫、踏青遥祭等祭扫方式。与此同时,各地积极为网络祭奠、鲜花祭奠等绿色祭扫创造条件,引导广大群众绿色文明祭扫。
今年清明节期间,呼和浩特在全市设立26个“绿色殡葬、文明祭扫”鲜花公祭点,通过免费发放鲜花、寄语墙留言等生态环保的祭扫方式推动文明祭扫。鄂尔多斯市组织中小学生开展祭英烈集体公祭活动,通过敬献花篮、诵读英雄事迹表达敬意和哀思。赤峰市专门建立了祭祀网,供大家网上祭奠……
“烧纸钱不仅污染环境,还有引发火灾的危险。扎堆去公墓祭扫,还会造成交通拥堵。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必须跟着进步。”今年清明节,回不了赤峰老家的李波选择在网上祭奠已逝的父亲。“通过对父亲的祭奠,让我更加意识到要在有生之年好好孝顺母亲,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李波说。
“祭奠祭在心,清明节应重在它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而不是形式。”内蒙古师范大学社会学民俗学学院副院长巴·孟和说。“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通过这样一个节日,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将孝道、友爱、奉献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代代传承下去。至于什么样的形式并不重要,献一束花、 植一棵树、清扫一次墓碑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