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


“理工男”郭仁拥的科研秘籍

《内蒙古日报》(2017年4月25日) 15版

□本报记者 柴思源

1套桌椅,1台电脑,1个放满文献的书柜,郭仁拥的办公室布置简单。十几平米的空间里,一半留给了交通锥、白板等各种实验工具。提及科研工作,郭仁拥的眼里闪着光芒:“做行人和城市交通的基础研究,少不了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虽然每天和文献数据打交道很枯燥,但绞尽脑汁后获得突破的快感真是难以言喻。”

2009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来到内蒙古大学计算机学院任教,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3年入选内蒙古“草原英才”, 2014年获得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15年获内蒙古大学优秀青年教师奖,2016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实现了我区该人才项目零的突破……今年37岁的郭仁拥不仅是学霸,而且还开了挂,无论是科研还是教学都顺风顺水。 黑框眼镜、连帽衫、休闲裤,郭仁拥这一身行头,让他掉在学生堆里分辨不出,再背上那个与他年龄并不相符的大书包,让人脑子里立马浮现出“理工男”3个字。“我这书包可是随时携带,装着教学课本还有文献,有空了就拿出来看看。”郭仁拥说,做科研的过程就像修炼一门武功绝学,要沉下心钻研。

郭仁拥是一个花更多时间钻研又很幸运地得到名师指点的人。读博期间,郭仁拥的导师让学生们广泛了解不同课题,选择最感兴趣的主题分支充分投入。偶然听到的一场关于行人交通的报告,激发了郭仁拥浓厚的兴趣,他说:“随着人口数量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车辆运输的能源消耗增大,步行在发展可持续的交通运输中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到人流密集场所或者进行人员较多的活动,若不能选择合适的路线,可能使得许多个体聚集在少数路径上,导致低效率的疏散,甚至引起踩踏等意外事故。”

那时,自认为研究水平还不错的郭仁拥立刻便围绕行人交通写了一篇论文交给导师指点。一段时间后收到导师回复的郭仁拥傻了眼——几乎全文都变成了被修改过的红色字体,甚至看不出自己原文的痕迹。

“当时太自以为是,其实自己的想法缺乏深度,必须广泛阅读文献拓宽视野,而且科研本身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两个月就能写出好论文。”郭仁拥笑着说,到现在,他保持着每天至少阅读文献3小时的习惯,并且不定期去香港等地学习。

近几年,郭仁拥在行人和城市交通的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少学术性突破,例如在不同可见度环境下的行人疏散研究中,他发现在可见度受影响且具有内部障碍物环境中,行人仍然是基于路径距离来选择移动路线;与正常可见度环境相比较,更多数量的行人表现出跟随行为,且行人移动效率降低大约一半。这些研究结果,对可见度受影响下的疏散策略制定、建筑物内部布局以及出口设计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除了埋头做科研,郭仁拥也在积极从事教学工作。科研和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有很多科研问题其实都是在教学中发现,而且就像武侠小说中传授武功秘籍,科研的方法和成果同样需要传承。在大多数人看来略显枯燥的概率论、运筹学等专业课本,在郭仁拥眼里却是常读常新,“有些概念其实并非只有课本中一种阐述方式,通过深入消化理解后,就能找出更利于学生理解的呈现方式。”郭仁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