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达拉特旗:“以稻治碱”增田增绿又增收

  □本报记者  张慧玲

  “6月初插的秧,现在田里已经是一片绿色了。”6月18日,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昭君镇沙圪堵村的稻田里,祁守计看着原本是盐碱地的地方长出满眼绿色,给自己算了一笔帐:“亩产好的话,能达到一千五六百斤,一般中等的能打一千斤,品质好的一亩可以卖3000多元,差点的一般能卖2000多块钱。”

  受传统引黄漫灌方式和凌汛期河水侧渗等因素的影响,达拉特旗有30万亩土地因为盐碱化被荒废。当地政府从改善土壤性质入手,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通过“以稻治碱”的模式,致富一方百姓。

  为了有效治理土地盐碱化问题,达拉特旗利用大量的淡水进行淋洗,将土壤里的有害盐碱洗脱出去,从而降低盐分和土壤pH值,使根系环境适合水稻生长。今年,为了提升稻米品质,达拉特旗还在1600亩稻田中施用了有机掺混肥。

  “常规品种不好卖,我们只能通过多种途径想办法走绿色高端产品渠道。”昭君镇镇长助理任仲光说,“施用有机掺混肥后,稻米的饱满度、色泽度和口感更好了,在市场上也很抢手。去年镇里试种400多亩成功后,今年又种了1600亩,还吸引了50多户农民返乡种水稻,面积随之增加了1500多亩,品种也由原来的几种增加到十几种。新引进的摆栽育苗和插秧设备,不伤稻苗根系,还能缩短一周的缓苗期,每亩产量还能增加300斤。”

  在外打工已经快30年的祁守计就是这样被水稻吸引回乡的。今年,他通过与科技型农牧业企业合作进行科学测土配肥,对300多亩水稻从插秧、生长、护理和收割实行全程监控,土壤盐碱化问题基本解决。

  现在,达拉特旗的水稻种植户越来越多,水稻种植规模逐年扩大,收入也不断提高,“以稻治碱、以稻致富”的脱贫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二沟湾”大米,品质优良、颗粒饱满,口感较好,深受消费者青睐,每斤卖到4至5元,亩产纯收入达到2500-3000元。今年,乘着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春风,达拉特旗还在打造水稻品牌方面下起了功夫,打出了“二沟湾”、“四村”、“昭君传奇”等大米品牌,市场销路不断扩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首府观察
   第08版:读友
   第09版:经济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生活
又到果蔬采摘季
“这光景是越过越好啦!”
喜牵“扶贫牛”
划定永久基本农田22.96万亩
荒地变果园绿了荒山,鼓了腰包
农企利益联结有了新机制
消息树
达拉特旗:“以稻治碱”增田增绿又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