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人类从未探索过这一海山。据航次首席科学家徐奎栋介绍,本航次中,科考船上的“发现”号遥控无人潜水器共下潜15次,对卡罗琳海山东、南、西、北四侧,以及东侧海岭和山顶都进行了精细调查,共采集到深海巨型及大型底栖生物样品近400个、170多种,涉及许多未知新物种,此外还采集了大量岩石和沉积物样品等。其中一些生物样品非常罕见,包括多个高度超出1米的海绵和珊瑚,以及非常难采集到的“深海小飞象”(烟灰蛸属章鱼)等。
此外,科考队员还利用温盐深仪、垂直拖网和分层拖网等设备完成了22个站位的水文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调查,并取得了水深6000米处的深渊水体样品。
科考队员通过调查发现,卡罗琳海山曾是处于海面以上的岛屿,在板块运动过程中逐渐下沉成为海山。在海山西侧发现,这里不同于一般海山的高生物量和高生物多样性特征,仅见极少量生物,这主要是因为海山频繁滑坡造成生物的生活环境被破坏。在海山东侧的海岭上发现了成片的“珊瑚林”和“海绵场”,这是首次在西太平洋寡营养深海底发现“珊瑚林”和“海绵场”。
卡罗琳海山位于地球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南侧,雅浦海沟东侧。这座海山是平顶海山,最高处距离海平面约28米,山顶部是一个椭圆形盆地。此前,科考队员还对卡罗琳海山西边的雅浦海山和其西北方向的马里亚纳海山进行了调查,3座海山相距180公里至200公里,都处于地质活跃地带,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区域。
徐奎栋说:“通过3个航次的系统调查,可对这3座海山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更为全面地认识热带西太平洋海山系统的环境特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科学”号今年的卡罗琳海山航次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一部分。
海山又称海底山,是指从海底计高度超过1000米,但仍未突出海平面的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