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呼伦贝尔沙地:“疮疤”褪去披新绿

营造方格沙障锁流沙。
新营造的樟子松草牧场防护林。
治理前 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镇周边被茫茫沙海包围。
治理后 如今,人工播种的固沙灌、草植物生长旺盛。
治理前 昔日嵯岗牧场流动沙丘,呈现扩展之势。
治理后 如今,流沙已被方格状机械沙障牢牢锁住。
干部群众大面积治沙造林。
  □本报记者 李玉琢

  坦荡壮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曾经让多少人神往,然而面积近2000万亩的沙带犹如疮疤,成为草原人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

  呼伦贝尔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沙地由海拉尔河流域、伊敏河流域、新巴尔虎左旗中部3条沙带和新巴尔虎右旗达赉湖沿岸等地零星分布的沙丘组成。

  2009年起,呼伦贝尔全面向沙地宣战,启动了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并将该项工程作为全市公共公益工程的一号工程。

  在沙区治理中,呼伦贝尔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整合项目资金捆绑集中在沙区,实现了人力、技术、资金的互补,形成了治沙的整体合力。市本级每年投资5000万元专门用于沙区综合治理,旗市区每年在财政预算中也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用于防沙治沙。

  治沙靠科技,呼伦贝尔市强化科技支撑。市林业局及各旗市区林业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科学编制作业设计,对工程全过程进行技术指导、质量把关。造林中,各地选择容器苗、直播造林等方式避开干旱季节造林,提高了造林成效。呼伦贝尔在沙区大力推广应用科学治理模式,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沙地类型探索出6种成功的治理方法。

  “三分造,七分管”。呼伦贝尔市将防沙治沙、草原保护年度目标和任期责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政绩的指标。同时,加大了对草原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的发生。对生态脆弱、沙害严重的地区,呼伦贝尔实施了生态移民。

  呼伦贝尔沙地综合治理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截至2016年,已有752万亩沙地得到治理,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折,土地沙化形势由“整体恶化,局部好转”转变为“总体遏制,局部改善”。

  过去治理区内是一望无际的沙海,如今流沙已被方格状机械沙障牢牢锁住;沙埋房屋、草场、公路等沙进人退现象已经基本消除;在每年的水草丰美时节,治理区内片片葱绿。

  在规划治理重点区域,治理效果尤其明显。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镇周边、赫尔洪德铁道北和西乌珠尔东南处的流动沙地、新巴尔虎左旗甘珠尔庙西北流动沙地、嵯岗镇东南流动沙地和新巴尔虎右旗宝东流动沙地治理项目区,流沙已经被方格状机械沙障盖住。人工播种的固沙灌、草植物生长旺盛,大面积的草场得到有效保护。

  据最新沙地及周边地区植被长势监测报告显示,呼伦贝尔沙地及周边地区植被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截至2015年年末,相比2009年,植被指数增长6%,植被盖度明显提高,局部地区提高30%以上。

  呼伦贝尔

  截至2015年底

  呼伦贝尔市累计完成治沙面积1084.8万亩

  其中2009年以来,治理沙地752万亩

  累计投入治沙资金11.45亿元

  其中,市本级投入3.5亿元

  旗市区3950万元,企业270万元

  相当于前25年治沙投入总和的10倍之多

  沙区已经完成生态移民500户

  实现了沙化面积缩减

  沙化程度明显减轻的较大转变

  2014年监测数据与2009年相比

  流动沙地年均减少1.9万亩,减少速率为14.3%

  半固定沙地年均减少7.04万亩,减少速率为8.09%

  固定沙地年均增加19.38万亩,增加速率为1.61%

  露沙地年均减少12.09万亩,减少速率为1.95%

  治理区沙地沙化程度

  由极重度、重度和中度逐渐转变为轻度

  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幅14.26%

  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幅4.50%

  中度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幅7.35%

  有林地面积年均增幅5.47%

  灌木林地面积年均增幅达8.32%

  治理区2015年与2008年相比

  植被指数增长12.3%,植被盖度增加20%-30%

  植被盖度由原来的不足5%增长到32.5%以上

  半固定沙地由原来的不足20%增长到41.66%以上

  封育区植被盖度达到60%以上

  沙区多年难觅的沙狐狸、狍子、狼时有出没

  河流、湖泊周边栖息的鸟类数量有所增加

  沙生植物由1-2种增加至现在的10余种

  大针茅、碱草、冰草等优质牧草开始恢复

  规划治理重点区域

  沙区大风日数

  由2008年以前的平均15.3天/年降到2天/年

  平均风速降低了0.39米/秒

  沙尘天数由原来平均9天/年

  降到了1.3天/年

  牧民说

  斯琴高娃(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镇昂格尔图嘎查牧民)

  要善待草原一草一木,从小父亲就教导我,草原上的一草一木都是苍天的恩赐,都不能轻易毁伤;人类善待大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你更丰厚的回报。

  背景:斯琴高娃家9100亩的草场里,就有一块面积1000亩的沙地。

  黄柳和榆树是这片沙地原有的植物。由于干热气候和过度放牧等多种原因,斯琴高娃家草场内的沙地上,2003年却只剩下了3株榆树顽强地存活着。

  2003年,斯琴高娃开始了治沙的漫长征程。她把1000亩沙地用网围栏围封起来,又花了近1万元买来了5万株杨树苗,和丈夫诺木一起车拉肩担,种植在了沙地上。10多年的治理和围封,如今斯琴高娃家草场内,大面积的沙地了无踪影,原来斑驳的沙地郁郁葱葱。

  政府说

  胡立森(呼伦贝尔市林业局副局长)

  沙地治理保护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道远。沙区治理“三分造七分管”,管护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如何管护、监督惩处、合理分配资源和追责都要做出安排。

  虽然目前治沙效果明显,但沙化总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仍存在局部扩展的现象,已经治理的地区,植被刚刚开始恢复,稳定性还比较差,一旦保护措施没有跟上,极易发生反弹。

  今后,呼伦贝尔沙区综合治理要遵循自然规律,以恢复沙地原生植被、改善沙地生态环境、控制沙地内部活化、外部扩展作为沙地治理的总体目标。 

  背景:从2009年起,呼伦贝尔全面启动了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并将其作为全市公共公益工程的一号工程,针对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沙地类型探索出6种成功的治理方法。

  截至2016年,已有752万亩沙地得到治理,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折,大面积的草场得到有效保护。

  (本版图片由呼伦贝尔林业局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特刊
   第11版:特刊
   第12版:特刊
   第13版:特刊
   第14版:特刊
   第15版:特刊
   第16版:特刊
   第17版:携手防治荒漠 共谋人类福祉
   第18版:携手防治荒漠 共谋人类福祉
   第19版:携手防治荒漠 共谋人类福祉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20版:公益广告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携手防治荒漠 共谋人类福祉
   第05版:特刊
   第06版:特刊
   第07版:特刊
   第08版:特刊
   第09版:特刊
呼伦贝尔沙地:“疮疤”褪去披新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