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乌兰布和沙漠:让浩瀚大漠变身绿色宝藏

治理后
治理前 二十里柳子
圣牧高科有机草场
沙漠光伏大棚
酿酒葡萄基地
沙漠葡萄
  □本报记者 韩继旺

  金秋九月,从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出发,沿穿沙公路驱车驶进乌兰布和沙漠深处,只见道路两侧的金叶榆、杨柳树、灌木丛组成的防风固沙林郁郁葱葱,宛若一条绿色的飘带伸向远方。

  在这条“绿飘带”沿线,万亩光伏产业园、仁创沙漠水稻基地、洪涛有机山药园、诺民有机葡萄园、王爷地肉苁蓉基地、圣牧高科有机牧场、万泉湖旅游区等一处处生态绿洲如珍珠般洒落在大漠腹地,让昔日黄沙漫漫的乌兰布和沙漠呈现出勃勃生机。

  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1500多万亩,东北部伸入巴彦淖尔市境内约506万亩。从2000年开始,巴彦淖尔市全力推进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沙工程,投资2亿元,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县、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修建80公里穿沙公路,完成穿沙公路两侧42万亩的植树造林工程;完成308华里防沙林带更新改造工程。目前,近230万亩的乌兰布和沙漠披上了“绿装”,形成了160个湖泊绿洲,面积达到57.8万亩。

  与此同时,巴彦淖尔市遵循“多采光、少用水、新科技、高效益”的沙产业理论,合理利用沙区资源,实施产业治沙新模式,通过引入130多家企业重点发展现代农牧业、肉苁蓉、酿酒葡萄、沙漠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等产业,让浩瀚大漠变身“绿色宝藏”。

  圣牧高科公司在沙漠中建成23座有机牧场和1座有机肥加工厂,开发有机饲草料基地14万亩,存栏奶牛8.5万头,日产原奶1180吨,成为世界第二大有机奶生产基地。

  依托王爷地、游牧一族等23家民营企业发展肉苁蓉产业,在64万亩天然梭梭林的基础上,人工栽植梭梭林30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9万余亩,亩产值达3000元。

  引进诺民、尧舜、兴套川等19家公司进驻沙区发展酿酒葡萄产业,万亩绿色葡萄园嵌入茫茫沙海。2016年产葡萄300吨,酿葡萄酒100多吨。

  依托大漠风光、湖泊资源发展沙漠生态旅游产业,有7家企业进军沙漠深处,总投资7.5亿元,规划面积29.24万亩,目前已陆续建成纳林湖、奈伦湖、万泉湖、冬青湖等重点生态景区。

  充分利用乌兰布和沙漠丰富的土地和光照资源,建设集光伏发电、现代农牧业、沙产业、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立体经济发展模式。现已形成昌盛日电“沙漠治理+光伏+设施农业大棚”3500亩规模,仁创科技“沙漠治理+光伏+水稻”1500亩规模,国电、国华、山路、神州光伏等公司的“沙漠治理+光伏+沙生植物”7000亩规模。目前,正在推进建设光伏产业循环经济“沙漠治理+光伏+万头肉牛养殖”800亩项目和“沙漠治理+光伏+渔业养殖”2000亩项目。

  【数据】

  巴彦淖尔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

  伸入巴彦淖尔市境内约506万亩

  目前治理面积已达到280多万亩

  在沙漠腹地修建纵深80公里的穿沙公路

  完成了穿沙公路两侧42万亩的植树造林工程

  在沙漠边缘

  完成了308华里防沙林带更新改造工程

  现在以每年治理18万亩的速度向沙漠挺进

  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磴口县森林覆盖率

  从建国初的0.04%扩大到现在的20.2%

  说说防沙治沙那些事

  农民说

  刘耀宗(磴口县沙金苏木巴音温都尔嘎查农民)

  建设不好生态,发展农牧业是空话。多年来,我在周边沙丘上栽植梭梭、柠条600多亩。完成退耕还林250亩,农田防护林80亩,果园97亩,渠道林12公里,种植杨树7万株。通过开垦荒地、流转耕地不断扩大经营规模,现在经营土地1200多亩,完成了渠、沟、路、井、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同时养殖肉羊600多只,年纯收入100多万元。我打算继续扩大土地生产经营规模到1万亩,重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打造巴彦淖尔市真正的现代农庄。

  背景:磴口县位于贺兰山与狼山风口地带,风沙线长达150多公里,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成308华里防沙林带。经过60多年的风雨历程,80%以上的树木成为过熟林,树木生长不良,病虫害多,致使大部分树木化梢、枯死,防护作用大大减弱。2000年,启动308华里防沙林带更新改造项目,2008年又实施刘拐沙头综合治理工程,在老林带后缘建起了宽500至2000米后缘固沙林带,完成治理面积20多万亩。

  企业说

  孙金亮(内蒙古诺民农林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我于2011年来到乌兰布和沙漠开发酿酒葡萄产业。这个行业周期长,见效慢,我已在这片沙漠坚持了7年。公司起名诺民,蒙古语意为“一片绿洲”,就是想把这里变成绿洲。想在沙漠里发展葡萄产业,就得先治沙。我们先后栽植了23公里长的防风固沙林,锁住了流沙。目前,已经栽植成功酿酒葡萄1000亩、壶瓶枣500亩。完成投资6000多万元,年产300吨葡萄酒的酒庄也基本建设完成,准备年底投产。

  背景:乌兰布和沙漠优化开发区目前引进130多家治沙企业,主要发展肉苁蓉、酿酒葡萄、现代农牧业、沙漠生态旅游、光伏发电5大产业。其中从事肉苁蓉种植及深加工企业23家,葡萄种植企业19家,现代农牧业企业72家,沙漠生态旅游企业7家,光伏发电企业6家,专业育苗企业3家。企业总占地面积173.67万亩,沙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路1534.8公里,架电756.1公里,打井1193眼;到2015年,乌兰布和沙区企业累计投资28.3亿元。

  政府说

  闫军(巴彦淖尔市乌兰布和防沙治沙局局长)

  加快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步伐,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产业治沙”的理念。依托企业和民间公益组织两方面社会力量,将生态建设项目与沙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发展沙产业做好统筹规划、政策扶持、项目配套、资金补贴、科技支撑5项服务,促进防沙治沙工作实现3个转变,从而形成以生态项目扶持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生态建设,政府政策性引导、企业产业化经营、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的防沙治沙新格局,达到生态与生计兼顾,绿起来与富起来结合,治沙与致富双赢的目的,全面促进乌兰布和沙区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背景:2008年,巴彦淖尔市政府根据乌兰布和沙区土地利用现状,编制了《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规划》,科学地进行了主体功能区划,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优化开发区面积164万亩,沿乌兰布和东缘及腹地灌溉渠系分布,重点建设沙漠绿洲农田林网化、农业节水、生态补水、生态旅游等工程;限制开发区面积240万亩,分布在沙漠的东南缘和绿洲外围的沙荒地。发展的重点是林业生态建设,加宽沙漠东缘锁边林带、建设沙漠腹地骨干林带和绿洲外围的防护林体系;禁止开发区面积102万亩,以保护为主,完善和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促进荒漠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本版图片由韩继旺 邢浩 刘涛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10版:特刊
   第11版:特刊
   第12版:特刊
   第13版:特刊
   第14版:特刊
   第15版:特刊
   第16版:特刊
   第17版:携手防治荒漠 共谋人类福祉
   第18版:携手防治荒漠 共谋人类福祉
   第19版:携手防治荒漠 共谋人类福祉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20版:公益广告
   第03版:要闻
   第04版:携手防治荒漠 共谋人类福祉
   第05版:特刊
   第06版:特刊
   第07版:特刊
   第08版:特刊
   第09版:特刊
乌兰布和沙漠:让浩瀚大漠变身绿色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