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信用风险预警报告发布

  个人信息被泄露、恶意刷单、虚假交易……人们熟知的网络欺诈风险尚未清除,跨境消费额度“被透支”、社交电商“信任危机”、七天无理由退货“难落地”……新型网购风险已进入公众视野。

  今年9月,江苏省江阴市民董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淘宝客服的陌生电话,声称她此前购买的衣服有质量问题,承诺双重赔偿。董女士扫描对方提供的二维码,输入银行卡号等关键信息,15900多元立即进了骗子口袋。

  根据国家发改委下属机构牵头编制的《电子商务领域信用风险“双十一”预警报告》,网购“连环陷阱”已成为消费者面临的新型风险之一。不法分子通过购买个人信息,冒充电商、物流、银行客服等人员实施“连环”诈骗,令消费者防不胜防。根据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的数据,今年7月至8月,上海市接报网络电信诈骗案件中超两成为网络购物电话类,占比最高。

  不仅是电话诈骗,随着网购渗透率不断提升,一些新型网购风险也开始露头:

  跨境消费额度“被透支”。有消费者在跨境购时发现,名下多笔交易记录并非本人购买,也未收到过相关商品,其身份信息可能被冒用来扩大额度,赚取税收优惠。

  社交电商“信任危机”。朋友圈购物、微商购物已成为网购主渠道之一,其显著特点是熟人消费。报告提醒,部分投机分子以次充好,暴利定价,通过各级微商和个人,将三无产品卖给消费者,并有可能异化为传销活动。

  代购“证伪困局”。部分“海淘”在卖出假冒商品时,声称支持正品专柜验货。若顾客验货后发现是假冒的,则要求出示专柜出具的假货证明,才能获得退货赔偿。但专卖店或专柜一般不会出具相关证明。

  七天无理由退货“难落地”。今年3月《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正式施行。但一些电商在实际销售中,针对不宜退货的具体商品没有告知;一些电商限制消费者退货方式,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专家分析认为,政府部门针对双11可能出现的各类信用风险提前预警,能够推动社会各方采取防范措施,建立完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防范体系。(新华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国内新闻
   第07版:地方·盟市
   第08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9版:经济圈
   第10版:小康图景
   第11版:科技
   第12版:生活
商家不得先涨价再打折
双11玩转新消费
首批500家失信电商上了黑名单
移动在线生活:手机取代了钱包
网购保险两类行为需警惕
信用风险预警报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