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李树林

  党的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同志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报告,科学把握国际国内大势,深入研究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凝聚了全党意志,顺应了人民期待,是我们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报告通篇贯穿着一个“新”字,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思想光芒,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激荡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豪情壮志,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实践力量,彰显出党的十九大在党、国家和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具有划时代和里程碑式的意义。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这一重大判断,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党的奋斗目标有了新要求,以及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新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更加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赋予党的历史使命、理论遵循、目标任务以新的时代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如果我们本世纪内达到了小康水平,那就可以使他们清醒一点;到下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就会大进一步地说服他们,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才会真正认识到自己错了。”

  因此,“五个时代”的概括,不仅深刻表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也进一步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自信。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篇章。

  阐述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内涵正确判断和处理社会主要矛盾,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1956年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分析,并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八大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无疑是非常正确的。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被规范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加快。如今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总体上实现小康,正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的症结所在,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为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实践遵循,对我国发展必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新使命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入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为全党同志在新时代更好肩负历史使命进行了思想动员、指明了奋斗方向。96年风雨如磐、96年波澜壮阔,正是共产党人的使命感引领着波澜壮阔的征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我们更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进入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要求我们党必须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深入推进伟大事业,自觉地增强“四个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概括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这5年,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重要最关键的是,我们党有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内涵十分丰富,涵盖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八个明确”,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点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构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同时,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并概括为“十四个坚持”。“十四个坚持”,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奋斗目标进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里程碑。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按照这一构想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其中的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这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分别在上世纪80年代末、上世纪末顺利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本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此,报告明确规划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我们党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是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实现的伟大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

  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谋篇布局来看,既有继承更有创新。13部分的主体框架,加上开头、结尾,共15个方面,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国防、党建等方面,对我国今后各项工作的开展做了详细阐释和周密部署,并且特别强调要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新部署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根本利益出发。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对亿万农民来说,这是一颗“定心丸”;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而言,这是一粒“活络丹”。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指出,确定30年时间,是同我们实现强国目标的时间点相契合的。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我们再研究新的土地政策。我们党的土地政策是长期稳定的。再延长30年,稳定了农民在自己土地上深耕的心,稳定了农民安心外出务工的心。再延长30年,稳定了土地承包权,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更“活”。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从承包权中分离出可以流转、抵押、贷款的经营权,可以使农村土地变为活资本,让农民可以创造性生产、创造性劳动、创造性发展,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

  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

  打铁必须自身硬。中华民族开启强起来的新时代,关键在于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全面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约3.2万字,其中全面从严治党部分就占到4100多字,而且“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关键词在十九大期间被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在参加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有差不多了,该松口气、歇歇脚的想法,不能有打好一仗就一劳永逸的想法,不能有初见成效就见好就收的想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8个方面重点任务,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顶层设计、战略部署,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历史性课题,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首先,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总要求分别从党的建设的原则、方针、主线、布局、目标等方面,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立体“坐标系”和精准“定位仪”。

  特别是报告第一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政治属性是政党第一位的属性,政治建设是政党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新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党的政治建设是最重要的,是统领、是核心,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政治建设是其他建设的根和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最终必须落实到政治建设上。政治建设抓好了,对党的其他建设可以起到纲举目张作用。这是党的十九大在党建方面最大的创新。报告从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全面增强执政本领8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阐释。这8个具体方面,不仅仅是对总要求的展开,同时也有许多新的提法和要求,如注重培养干部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基层党组织和党支部的主要任务,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制定国家监察法、用留置权取代“两规”措施等。

  (作者系内蒙古党校、内蒙古行政学院教授,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际新闻
   第05版:草原足球
   第06版:收藏
   第07版:内蒙古社保
   第08版:要闻
   第09版:论道
   第10版:评论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新时代的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 做大做强蒙古语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