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辽市创新机制、注重协同、统筹兼顾、联动发力,市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充分考虑干部培养的普遍性与双语人才培养选拔的特殊性,健全了符合地区实际的双语人才选育机制,在双语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上坚持“三个特别”,努力做到优先发展、优先投入、优先考核“三个优先”,切实优化双语人才队伍建设整体布局。
强化政策支撑、营造双语人才队伍发展环境。积极引导双语人才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民俗旅游、农牧业专业技术提升等内容,对涉农企业及农业示范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对贫困农牧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双语人才在推进重点工作中发挥作用。进一步完善干部录用办法,明确提出在事业单位自主公开招聘考试中,要从招录计划总数中拿出不低于20%的岗位专门用于定向招录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旗县市区根据蒙古族人口比例可适当提高录用比例的举措,有效促进蒙古语授课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双语人才队伍综合素质。把少数民族双语干部教育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确立专项经费举办全市双语教师培养专项计划、法官翻译培训班、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等,结合需求,为双语人才提供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解读等各类实用知识,将各级双语人才广泛纳入中青年干部、妇女干部、党外干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根据双语人才的能力、接受程度等实际情况,积极打造领导干部讲坛、机关干部讲坛、农家讲堂、流动党课等双语培训活动,在推进干部自主选学工作中,提高双语人才培训的针对性。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少数民族干部综合培训基地,进一步提升双语人才培养效果,近5年全市异地培训少数民族干部6863人才。通过上下互派、对口帮扶、基层任职、交流轮岗和挂职锻炼等方式,共选派49名县处级双语干部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跟班学习。
创新体制机制,凝聚人才发展政策合力。这个市结合《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才强区工程”的实施意见》和《通辽市建设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涉及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严格落实《通辽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实际,明确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选拔的方法措施,为少数民族双语人才不断成长、脱颖而出创造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