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绽放在凤凰山脚下的民族文化之花

  □本报记者   巴依斯古楞

  在今年的内蒙古卫视蒙古语春晚上,来自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兴蒙蒙古族乡的10名群众身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亮相。他们,曾经历从牧民到渔民再到农民的转变,定居在杞麓湖畔的凤凰山脚下。

  穿着蒙古袍、唱起蒙语歌、跳起蒙古舞、拉起马头琴,甚至是取一个蒙语名字曾是兴蒙乡群众梦寐以求的心愿。多年来,兴蒙乡群众看着电视节目、视频模仿着学,却苦于没有专业教师指导。

  时至今日,他们多年的心愿因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赴云南进行文化支教而变为现实。

  说起支教,不得不提的是来自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蒙古语言与艺术学院副教授孟根。2013年,她受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委派前往兴蒙乡支教,5年间,她先后5次前往兴蒙乡,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老家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帮扶项目就是将传统民族文化送到他们身边,在规定课程外,通过‘第二课堂’兴趣班的形式,教孩子们学习民族特色的舞蹈、蒙语歌曲、马头琴等。当孩子们在聂耳广场唱起蒙语歌那一瞬间,我感觉一种文化自信瞬间涌上心头。”孟根说。

  多次前往兴蒙乡支教的经历,加深了孟根等几位教师对于当地的了解和感情,随着支教的不断深入,勤快好学的兴蒙乡人对于文化的需求也不断加深,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对于兴蒙乡的教育帮扶思路也不断打开。

  5年间,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先后指派蒙古文化研讨所所长斯仁那德米德和胡日乐苏和等语言学专家协助兴蒙乡将辖区内使用的所有蒙古族语汇进行了整理,协助出版《喀卓语汇编》第二版;

  2016年9月,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特派3位教师前往兴蒙乡中心小学助力校园文化建设;

  去年12月13日,在兴蒙乡建乡30周年之际,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应邀参加通海县兴蒙乡那达慕大会文艺演出及民族文化发展论坛等活动。历时7天,该学院师生代表队共进行4场精彩纷呈的演出。以此为契机,齐·宝力高国际马头琴学院在兴蒙乡正式建立了实训基地……

  支教期间,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也向兴蒙乡的学校捐助了多媒体、电子白板、电脑等设施设备。兴蒙乡每年也会派出师生来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学习,目前在校学习的师生就有十几名。

  谈到支教,兴蒙乡中心小学校长赵昆感触颇多:“自从锡林郭勒职业学院进行文化支教以来,培养教育的兴蒙乡学子在外求学返乡后,已成长为中心小学的骨干力量。在学院大力支持下,‘中国西南蒙古族文化传承基地’在兴蒙乡建立,为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那里气候四季温润,一个乡,五个村,村与村之间距离近,群众文化活动便于开展,村村都有业余文艺队。我自己也是乌兰牧骑队员出身,我的愿望就是把文化站建的更规范、更具规模,依托文化站组织一支业余乌兰牧骑,让他们来草原上表演,把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展示给内蒙古乃至全国各地的观众。”孟根的支教思路还在延续……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记者手记】

  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始终秉承“成就每一个人”的理念,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作为锡林郭勒草原上的唯一一座高等学府,锡林郭勒职业学院的办学理念不仅仅局限在教书育人领域,还更多地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的神圣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锡林郭勒职业学院不远千里,派出队伍,到云南开展文化支教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的重要论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一线
   第06版:地方·旗县
   第07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8版:读图
   第09版:教育
   第10版:文摘
   第11版:悦读
   第12版:公益广告
《习近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要讲话》出版发行
全区三级检察长会议召开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
沙漠旅游扶贫富了农牧民
察右后旗发现一处 预测储量4000万吨油田
绽放在凤凰山脚下的民族文化之花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