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又大又薄,叶柄细长,一看就是氮肥施多了。绑蔓技术也不过关,龙头都低下了,这肯定会影响产量。”庞琢走路带风,脚上穿着一双轻便的布鞋,穿行于一人高的黄瓜架下。他从裤兜里掏出手帕,迅速擦掉额头、脖子上的汗水,托起一片叶子急得连声说:“你看看,你看看,白粉病、霜霉病发生了吧,通风不及时!黄瓜顶端发黄,说明土壤缺铁啦……”
其实,庞琢这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耕地监测”,被农民拉到温室大棚看黄瓜、看西红柿、看草莓纯属小插曲。呼和浩特市周边的农民、种植大户大都认识他、信赖他。大家觉得,他的一句话常常能让果蔬增产增收或免受虫害。
现任呼和浩特市土壤肥料站站长的庞琢虽然调离蔬菜科研岗位已经15年了,可无论走到哪里,就是没人拉拽,一看见瓜果蔬菜大棚,他也忍不住想进去瞧一瞧。他说,不想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烂到肚子里。
说起来,和庞琢感情最深的就是黄瓜了。那是1986年,刚从内蒙古农牧学院(现内蒙古农业大学)农学系蔬菜专业毕业的他,在老师赵青岩教授的指导下,引进天津市一位知名院士培育的黄瓜品种,并亲手指导呼和浩特市郊区前不塔气村村民乔柱柱种黄瓜,结果一下子创下3.6万斤/亩的高产记录!一时间,国内轰动,全国大棚黄瓜高产栽培经验交流大会选址前不塔气村,乔柱柱作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发了言,成为全国农民学习的好榜样。之后,该优质系列品种和田间种植管理技术被迅速推广到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保障了地方蔬菜供应。该项目也获得了内蒙古科技星火二等奖。那年,庞琢只是呼和浩特市郊区蔬菜科技推广站的一名普通员工。
“我对西红柿也是有感情的。”庞琢笑着说。2003年,先后任测报站站长、蔬菜良种场场长、蔬菜局副局长、蔬菜科学研究所所长的庞琢,被调到非专业的市农业区划办公室。谁知,已经深深爱上了蔬菜研究的庞琢利用业余时间,硬是琢磨出一个“天骄806”!
“天骄806”是一个高抗逆性番茄品种,形圆、皮薄、口感好,当作水果生吃、做俄罗斯红汤、做番茄牛肉等均为上好选择。2009年,该品种参加全国鲜食番茄品种区域试验评选,被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评定为“保护地鲜食品种第一名”。就这样,茄子、辣椒、茴香、马铃薯……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庞琢收获了一项项科研成果、一个个荣誉和大奖。
“种子是土壤的精灵,粮食作物则是大地母亲给予人类的馈赠。所以,做土壤肥料研究和做蔬菜研究并不冲突,也不算改行。无论是测土、测肥还是育种,都是从源头上确保餐桌安全。”庞琢认为,老话“3天学个买卖人,一辈子学不会一个庄户人”,实际是指农民不能很好地把握土壤、种子和肥料之间的关系和度。2009年3月,庞琢被调到呼和浩特市土壤肥料站任站长。
“耕地监测”是国家保护耕地、测算在非常时期能否确保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方针。国家农业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呼和浩特市农牧业局正在执行这项任务。庞琢是土壤肥料站站长,当然责无旁贷。2018年,他计划在呼和浩特市周边旗县区建立标准化土壤监测点120个,每一个监测点占地5亩,划分5个小区,即常年无肥区、当年无肥区、常规施肥区、秸秆还田+常规施肥区、增施有机肥+常规施肥区。
土默特左旗兵州亥乡兵州亥村是庞琢最后建立的一批监测点。在那里,笔者采访了几位农民。大家一致反映,现在的农民比过去好当了,种地一律机械化,更重要的是不用担心选不好种、施不对肥。因为,庞琢这些农技人员早已给他们做出了科学细致的分析。点开县域耕地专家咨询系统,哪个村、哪块地、经纬多少度范围内的土壤类别、含有养分、需要补充肥料成分、适合种植作物、应该注意事项等等一目了然。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庞琢,与土地打了30多年的交道,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奖项。他想告诫年轻人:“吃不了苦,千万不要搞农业;不热爱农业,肯定出不了成果。”
“现在的大学生,自愿走近三农三牧,用知识改变农村的还不是很多,而且,有些人也吃不下这种风里来泥里去的苦。”早已将青春和梦想系于田间地头的庞琢告诉笔者,他目前最担忧的是农牧业科研人才断档、农牧业科研经费短缺,以及农牧业产品生产者安全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品牌意识淡薄等问题。
“下一步,我想重点研究保护地蔬菜水肥一体化指标体系,从源头上控制化肥的施用量,用科学技术引导广大农民生产有机瓜果蔬菜。”采访结束时,庞琢告诉笔者,退休后还准备干回老本行,继续研究蔬菜品种,为菜篮子工程发挥余热。
科研成果
★“天骄806”获2015年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
★作为第二完成人参加“杂交番茄系列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项目,先后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和内蒙古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研的地方重点项目“优质高产青椒新杂交种选育及区域产业化综合配套技术开发”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持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究”“基于3S技术的呼和浩特市耕地地力评价与施肥决策体系应用与研究”填补了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的空白,项目先后获得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内蒙古农牧业丰收一等奖等。
★主持选育的5个高产杂交茄子品种被推广到11个省区,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参加的马铃薯脱毒种薯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
★主研的“生理生态因子对茴香精油总量及其比例影响”,育成的“油茴1号”填补了国内没有高油茴香品种的空白,并参与编著了158万字的首部《中国芳香植物》专著。
★为了推动自治区的“菜篮子工程”,集中精力研究温室蔬菜栽培技术,还研发出双层覆盖、内挂二层幕及反光幕的主导温室建筑设计,从此,结束了呼和浩特市冬季蔬菜本地生产的空白。
★参加自治区科委下达的《黄瓜抗病引种和高产栽培技术与应用》研究项目,打造出一位“黄瓜大王”,还将前不塔气村推上了全国黄瓜高产栽种的标杆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