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上午11点,服役56年的包钢集团炼铁厂2号高炉开始拆除。拆除后,包钢将压减生铁年产能133万吨,每年减排烟粉尘2800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7吨左右。
这是中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全国钢铁行业拆除的最大一座高炉,成为自治区、包头市积极响应和落实国家去产能任务的重要标志性事件。
在拆除仪式上,包钢集团副总经理王胜平表示:“去产能,钢铁产业是重点。国家计划‘十三五’期间钢铁产业去产能总体目标1亿吨至1.5亿吨,内蒙古钢铁产业计划去产能300万吨。作为自治区工业长子,包钢钢铁去产能责无旁贷。”
现场,很多人在2号高炉前留影纪念。“尽管知道是国家去产能的需要,但大家心里还是酸酸的,依依不舍!”35岁的潘喜顺大学毕业来到包钢后,曾在2号高炉工作3年,当过炼铁工、热风炉工和上料工。这段经历给潘喜顺留下深刻记忆:当时由于1、2、3号高炉空间相对密集,2号高炉的主控室用的是彩板房,不仅噪声大,2米的距离就听不到人说话,而且煤气浓度高,能达到100PPM,这就意味着如果不采取安全措施,工作不能超过四五个小时;炉前,铁沟、渣沟都是明沟,一出铁,浓烟滚滚,工服上全是石墨碳。“但高炉对我们来讲就像婴儿一般!”潘喜顺饱含深情,“高炉在密闭空间运行,像婴儿一样不会说话,操作难度大,影响因素复杂,我们就像照顾婴儿一样精心呵护着它!”
尽管如此,2号高炉在1960年投产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以累计产铁3606万吨的业绩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立下功勋。然而受建设时的条件所限,其环保等设计已难以满足新要求。
“2号高炉的建设与拆除,是几代包钢人与时俱进,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包钢力量的时代象征。”在拆除仪式上,王胜平语气坚定:“站在新起点,包钢将以‘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引,实现以稀土为重心的转型升级,打造国内最强、世界一流的稀土行业领军企业、全球最优稀土钢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包钢由一钢独大的传统钢企向稀土新材料企业的转型。”
拆除工作的第一道工序从高炉下降管开始。承担拆除工作的包钢西创建设公司调集了5个分公司200多人的施工队伍、500吨履带吊等大型机具,开赴拆除现场。2号高炉总体拆除量1.5万吨,所拆卸钢铁料由公司全部回收再利用。拆除工作历时7个月。
2016年是包钢改革脱困的关键一年,拆除2号高炉不仅极大地优化了包钢的生产结构,进一步提升了包钢绿色发展水平,更将为自治区乃至全国去产能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从2011年到2017年,我们的吨钢能耗下降了42公斤标煤。”包钢战略发展部部长吴永博介绍,“十二五”以来,我们坚持在转型中淘汰落后,在发展中升级改造,在2号高炉拆除前,就已淘汰了四台90平方米烧结机、两座80吨转炉等落后装备,每年可减少烟粉尘排放量9000吨以上、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近3万吨。同时,新建了一条钢轨、两条无缝管、一条常规板材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线,使现有装备达到国内外一流、环保水平达到行业一流。
5月14号,在包钢稀土钢公司炼钢厂的主控室,潘喜顺正在对7号高炉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如今,潘喜顺已是炼钢作业部的副部长和7号高炉的技术主管。
主控室敞亮安静,配有中央空调,高炉运行指标和监控画面一目了然。“现在出铁时,现场工人的茶杯都不用盖杯盖,因为环保设施先进,没有灰尘。”潘喜顺经常不自觉地和2号高炉进行对比,2号高炉每天人均产铁380吨,而7号高炉人均产铁900吨,每吨成本还降低了20到30元,以每天产铁9000吨计算,是非常可观的!
承载着包钢未来发展希望的稀土钢项目,历时4年于2016年底全面收官。这是包钢历史上最大的结构调整项目,工艺技术、环保水平达到世界一流,生产的高档汽车板、家电板,填补了内蒙古空白。如今,以“稀土钢”为品牌的包钢钢材产品提档升级,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用到中俄天然气输送管道、北京新机场、国家高速铁路网建设,跻身中石油和中石化供应商等等,规格齐全、琳琅满目的包钢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赢得了更好的口碑。
与此同时,无缝钢管159和460生产线、轨梁两条万能轧机生产线等,进一步推动钢铁板块装备达到国内外一流水平。而在稀土产业板块,包钢率先组建中国北方稀土集团,行业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全产业链体系逐步建成,更多的资源优势正在向产品优势、效益优势转化。
从2017年成绩单中不难看出,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发展,包钢一举扭转前3年巨亏的局面,实现盈利。包钢人实现了“不能倒”的目标,正踏上“要搞好”的历史新征程。包钢提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是开创包钢美好明天的道路和方向。
(本组图片由包钢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