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蒙藏文化研究领域的践行者

——记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奖获得者额尔敦白音
  □刘浩

  “研究古文献比较枯燥,需要一定的耐性,但一想起来自己研究出来的成果,可以为民族文化添砖加瓦,还是很幸福的,感觉所有的付出也是值得的”。额尔敦白音精通蒙、藏等多种语言,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领域涉及蒙古族文学、藏族文学、蒙藏文化关系、蒙古族佛教文献与文学等,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编、译、著10余部著作。

  据额尔敦白音介绍,在近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尤其是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地区之后,涌现出一大批蒙古族高僧学者,他们长途跋涉到雪域高原学习和吸收藏族文化,翻译了《甘珠尔》《丹珠尔》等大量的经典著作,并用藏文创作了数以万计的著作,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些典籍涉及历史、哲学、语言学、文学、佛学、医学等多种学科。因此,抢救、挖掘、研究这一民族文化遗产,是当今国际蒙古学界艰巨而迫切的任务。

  额尔敦白音出生于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1982年考入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文学系,在大学三年级时,他喜欢上了藏语。当时,师资缺乏,学校外聘了呼和浩特大昭寺的一位高僧给教授藏语文课。那位高僧特别喜欢勤奋好学的额尔敦白音,并且告诉他,他的家乡奈曼旗曾经有一位高僧叫占布拉道尔吉,他的藏文典著《蒙药正典》就像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样珍贵。

  1986年7月,额尔敦白音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第二年8月,源于西藏大学和内蒙古大学互派学者交流学习的合作协议,他被派赴西藏大学藏文系学习藏语言文学及佛学。他说,首次踏上那块神圣的土地时,才感觉到自己的藏语水平远远不够,一切需重头学起。幸运的是,西藏大学领导特别重视这位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学生,特意安排多名任课老师,一对一、手把手地教学。为了不辜负两所大学的厚望,额尔敦白音说,当时的他像一个机器人一样,背诵、书写、听课、课下请教,天天如此。由于气候不适应,经常出现头疼、流鼻血、失眠等不适症状,加上当时拉萨冬天没有取暖设备,每每做完功课后,膝盖、小腿都麻木了。

  “当时年轻,也顾不上身体,只想着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藏语水平。因为,蒙古族高僧们留下来的数以万计的典籍大都收藏在雪域高原的各大寺庙里。要想真正地走近这些典籍,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额尔敦白音说,他给自己制定了两条课外学习藏语的渠道:一是和校门口卖酸奶的女孩学藏语。买一瓶酸奶,闲聊一会儿,他学,女孩纠正。二是到甜茶馆学拉萨口语。他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一些请藏族同学喝茶、吃饭、聊天,加深感情,提升口语水平的同时了解藏文化、藏民俗。两年很快过去,他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拉萨话,同时还顺利完成了西藏大学本科生的全部课程。在一次全校大会上,西藏大学老校长次旺晋美还点名表扬了他的学习精神,让全校学生学习他吃苦耐劳和拼搏向上的韧劲。

  据额尔敦白音介绍,在蒙古族文化史上,蒙古族高僧用藏文著述的传统历史久远,内容极为丰富。西藏和平解放时期,在拉萨市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等三大寺庙里,就有500余名蒙古族格西喇嘛。这些人通晓印、藏五明,用藏文撰著了诸多典籍。“据蒙古国学者瑟·官布扎布1959年的统计和我们近几年的发现,具有藏文全集的蒙古族文人多达500多人,他们的典籍收藏于内蒙古、青海、西藏、甘肃、北京的寺院、图书馆及蒙古、俄罗斯、德国、美国、印度等国家的各大图书馆。这些藏文典籍卷帙浩繁,是蒙藏文化交流的结晶,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岁月的久远和储藏条件的限制,很多文献面临着遗失危险,因此,保护、挖掘、抢救和研究工作迫在眉睫”。实际上,这也正是额尔敦白音于1992年和1999年两次再赴西藏的真正原因。到了雪域高原后,他克服了气候引起的身体不适应,遍访藏区各大寺庙,广泛搜集蒙古族文人创作的藏文典籍。没想到,有一次,他在拉萨的一座寺庙里竟然发现了34位蒙古族高僧学者的藏文典集,共计100286页139卷,其中包括清代著名蒙医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的绝版藏文传记《我主金刚持叶喜东日布丹毕贾拉赞吉祥贤之自行(传)注疏·唤醒今世长梦之如意摩尼》。

  2009年,额尔敦白音的学术专著《〈占布拉道尔吉传〉研究》问世;2010年《〈占布拉道尔吉传〉研究》荣获了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2009年11月,《全国首届占布拉道尔吉暨奈曼历史文化研讨会》在奈曼旗大沁他拉镇举办,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基于此,奈曼旗委、政府依托名人效应,打造出一个蒙医药产业基地,近年来,并将蒙医药品牌推上国际舞台,旨在依托蒙医药产业链实现脱贫攻坚。

  2014年,额尔敦白音牵头组织4个国家的蒙、藏、汉等多民族众多学者组成课题组,承担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元明清蒙古族藏文典籍挖掘、整理与研究”这一庞大的文化工程。他的团队在中国、蒙古、俄罗斯、英国、美国、日本、印度等国的寺庙、图书馆全面收集蒙古族藏文典籍,对其进行分类、编目、制作电子版,将它们组织建设成可检索的较全面的资料库,建立国内外有影响的蒙古族藏文典籍资料基地。目前,收集工作基本完成,整理研究工作已进入关键阶段。谈起这项工作,额老师自豪地说:“项目完成后,一定会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

  额尔敦白音参加工作30多年来一直活跃在教学第一线,承担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个层次学生的多门专业的授课任务,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几个专业领域里招收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60余名。他的学生有蒙古、俄罗斯、韩国的,也有其他省区的。他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虽然承担的课题很多,研究工作繁忙,但他从不占用上课时间。他讲授的课程大多涉及蒙藏文化关系,而有关此类知识的书籍甚少,他就根据自己收集和阅读过的大量多种语言文字的书籍资料,自己编写教材讲义,做影视文稿。他派学生到国内著名大学学习新理论、新方法,同时还派遣到西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提高藏语水平。

  额尔敦白音认为,导师在方向上的指引、方法上的点拨及人格上的影响是最重要的。随着研究生队伍的壮大,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蒙藏文化关系、蒙古族佛教文化及文献研究队伍逐渐形成,2015年,额尔敦白音带领的蒙古族藏文著作研究创新人才团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第五批“草原英才”团队。额老师总是给自己加压,鞭策自己,先后主持完成了自治区、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众多项目,很多研究横跨蒙古学和藏学研究领域,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在国际蒙藏学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蒙古族藏文著作数量庞大,内容广泛,可以说是个挖掘不尽的民族文化宝库。可我们的工作刚刚起步,对于这个浩瀚工程来说,一个人或一个团队的力量是很薄弱的。再加上我的这支研究队伍大多分散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岗位上。所以,我希望有一个专业的、专职的工作团队,来专门从事这项研究工作,或者建立一种体制和机制,号召更多的社会人士、有志之士加入这个行列,加快收集、整理、挖掘、抢救的进程,以防失传”。额尔敦白音认为,蒙古族藏文著作既是蒙古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藏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归根到底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科研成果

  ★学术专著《松巴堪布诗学研究》在2006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哲学社会学科优秀成果及首届政府奖二等奖。

  ★《〈占布拉道尔吉传〉研究》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填补了蒙古族医学史上的一项空白。

  ★2010至2015年,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特别委托项目《蒙藏诗学关系研究》,最终学术成果《贡嘎坚赞〈智者入门〉与阿旺丹达〈嘉言日光〉比较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17年获得了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

  ★2010至2015年,主持完成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萨班〈智者入门〉综合研究》,最终成果2017年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4至2010年间,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诗镜论〉及其蒙古族诗学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蒙古族藏文文论和蒙藏诗学关系方面的研究。

  ★《蒙古学百科全书·文学卷》是一部全面反映蒙古族群文学的大型辞书。额尔敦白音承担撰写蒙古族藏文著作、佛教文学部分条目框架和文章内容。

  ★承担武汉大学吴关正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宗教文学史》的子课题《蒙古族佛教文学史》,将在2018年内出版。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元明清蒙古族藏文典籍挖掘整理与研究”。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6版:出彩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北京冬奥组委宣讲团走进呼和浩特
乌海市举行庆祝乌兰牧骑 成立60周年座谈会
国开行内蒙古分行 用心用情支持脱贫攻坚 助力内蒙古同步小康
在深化改革中彰显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
蒙藏文化研究领域的践行者
额尔敦白音
太仆寺旗24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并网发电
察右中旗草原美食文化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