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筑苍茫横漠 绕如练浑河

——内蒙古境内长城系列之隋长城
十三里套隋长城与明长城二道边遗址(右)相伴而行。
鄂尔多斯市南部附近地区的隋长城遗址。
鄂托克前旗十三里套隋长城遗址,呈土垅状。
鄂托克前旗四十堡隋长城遗迹泛白色。
四十堡隋长城墙体断面。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华文明标志性文化符号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内蒙古是全国长城里程最长、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省(自治区),调查总长度7570公里,包括战国(赵、燕、秦)、秦、汉、北魏、隋、北宋、西夏、金、明等11个历史时期,分布于12个盟市的76个旗县。

  本版特别推出“内蒙古境内长城遗址”系列,展示内蒙古丰厚的长城文化资源,现已刊发赵北长城、金界壕、明长城、秦汉长城、北魏长城、燕北长城6期。本版今日带您领略隋长城的苍凉之美。——编者

  □崔树华  赵静波

  在毛乌素沙地南缘,泛白色、呈鱼脊状凸起的隋长城,散发着悠远的沧桑之美;在古老的浑河、古勒半几河两岸的黄土地上,隋长城早已卸下历史的重负和御敌的盔甲,回归黄土地的本色。

  隋朝在其38年的兴衰历程中,为防御北方突厥、西北吐谷浑,先后7次修筑长城。在今辽宁、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都修筑过长城,多是在秦汉长城的基础上修筑、加固和改造。新修的长城仅有两条,一条是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由崔仲方督修的灵武朔方长城,西起今宁夏灵武市境内之黄河东岸,东至今陕西绥德县西南,全长约350公里。这条长城由西向东穿过今鄂托克前旗南部,遗迹尚存。另一条是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所筑的长城,亦称通漠长城,西起今准格尔旗的十二连城,东至今清水河县境内浑河。这条长城未见地表遗存。

  沙地中“断壁残璋”

  6月的毛乌素沙地,油蒿、沙地柏、柠条的嫩枝绿叶随风摆动。驱车来到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特布德嘎查时, 晚霞已染红了天空、沙地和长城,分外美丽。在特布德嘎查南面,3段隋长城遗址清晰可见,墙体均为堆筑土墙,或泛白色,或呈鱼脊状凸起,宽3-6米,残高0.5-1米,均在明长城以北90-200米处。

  据当地文物工作者介绍,鄂托克前旗境内还有遗存的隋长城,通过航拍和卫星图片便可以看到。从卫星图片上看,鄂托克前旗境内隋长城遗址墙体笔直,位于明长城头道边和二道边以北,距明长城 50-300米,与明长城走向一致。隋长城与明长城相伴,呈东西走向贯穿鄂托克前旗南部。这段隋长城从宁夏进入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南,向东行,经十三里套、宝日岱、四十堡,折向东南进入宁夏盐池县高沙窝乡境内。

  鄂托克前旗境内隋长城属于隋朝第三次修筑的长城。据《隋书·崔仲方传》载,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文帝派遣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西距黄河,东至绥州,南出勃出岭,绵亘七百里。”崔仲方所筑长城在朔方,即今鄂托克前旗南部及周围地区。这条长城西起北流黄河东岸的灵武(今宁夏灵武市),东到南流黄河的绥州(今陕西绥德县),南出勃出岭(今陕西白云山),自西向东横亘河套南部。

  据史书记载,崔仲方所筑长城在宁夏境内由灵武市至盐池县,从张家边壕,经毛卜剌、兴武营、大圪塔、安定堡、聂家梁、刘八庄、东郭庄,东去进入陕西省定边县界。其中,张家边壕至兴武营的隋长城从上海庙镇特布德嘎查境内经过。

  隋长城多见于史料记载,却鲜见于地面遗存。从鄂托克前旗境内的隋长城遗址看,多为堆筑墙体,未经过夯筑,质量较差,破坏严重,一些墙体已荡然无存。鄂托克前旗境内隋长城遗址在干旱少雨的地方留存至今,见证了隋朝与突厥征战、交融的历史,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亟待加强保护。

  一段历史的存在

  据史料记载,“古长城……起清水河北,缘胡山以东,跨和林格尔南……乃隋大业所筑。”《清水河县志》载:“隋长城西起岔河口(今清水河县宏河镇)附近,经王桂窑二道塔村北、石壁西南跨浑河到五良太乡境古勒半几河口,又偏东经咬刀兔、黑蛇沟至黑台子入和林境内,长110公里。” 

  据《隋书》记载,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死者十五六。”榆林是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所治之县,治所在今准格尔旗的十二连城。紫河为今清水河县境内的浑河,于岔河口附近汇入黄河。据《绥远通志稿》载,隋炀帝发丁百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中国长城》对这段隋长城也有记述:“西起十二连城东南黄河东岸的王桂窑乡二道塔村北,东至杀虎口的二道边村,长约100公里……”此段长城因循浑河之南而筑,在《绥乘》里被称为 “通漠长城”。

  有关专家依据史书记载和实地考察,认为清水河县境内隋长城具体分布走向 “西起黄河东岸的王桂窑二道塔村北。跨缘山(今摩天岭),在石壁西南20里浑河西岸中断。过浑河后,又折东沿刘四窑梁南爬边墙壕墩,与明次边相交。又经杀虎口至和林二道边村止于浑河。” 

  站在浑河岸边,但闻流水溅溅。岁月悠悠,在风雨的侵蚀下,这条脆弱的隋长城早已不见其踪影。

  遗存稀少的原因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筑汾州(今山西汾阳市)长城,时间20天。同年又修临渝(今河北抚宁县)长城,时间也不长,规模更不大,均在北齐长城的旧基上修缮。杨广继位后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五月,率领50多万随从、仪仗、护卫等,出塞外巡视。途中考察并决定实施两项工程:一是于七月发壮丁百余万筑长城,西起榆林,东至紫河。二是沿长城外修筑御道,宽百步,向东直抵今河北蓟县,全长1000余公里。两项工程征调2100余万人,限20天完工。

  隋炀帝于五月作规划准备,到七月就发丁了。七月当是农历,此月修筑长城在时令上较合时宜。至于“一旬而罢”,就能按期完工?这在规模和质量上就大打折扣了。目前虽无这方面的史料佐证,但是可以推测,动用百万余人在地形复杂、地域狭长地带修筑100余公里的长城,且工程又紧,按时完不了工就不断“鞭仆”,至“死者十五六”。如此浩大的工程死伤一半,无奈“作罢”。此时隋炀帝的重心显然不在修筑长城而是在开凿疏通南北大运河。

  草率修筑的隋长城自然遗存很少,究其原因:一是建筑工期短、修造质量差,不坚固的墙体抵不住千年风雨侵蚀;二是明朝将隋长城部分“包装”而“改头换面”;三是靠近浑河的长城,因河道改变,自然灾害频发,所以地面上隋长城遗迹逐渐消失;隋灭唐兴,一统天下,长城在统治者的眼里已不是军事防御线。

  隋长城遗址的准确长度、构筑方法、详细情况,还需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内蒙古境内长城系列之隋长城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6版:要闻
   第07版:要闻
   第08版:北国风光
   第09版:文艺评论
   第10版:文化
   第11版:彩虹
   第12版:公益广告
筑苍茫横漠 绕如练浑河
史前巨幅 无轮廓人面像 岩画
20座宋代烽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