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母校留下一部评书

  □本报记者  刘志贤

  毕业季,包头师范学院2014级新闻班的毕业生给母校留下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部评书形式的纪录片《华山论剑说新闻》。最近,这部纪录片在学院师生朋友圈里刷屏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桃李之教,良师益友。一生青春,尽献学子。”打开片头,写意的水墨画,配上静心雕琢的文字,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紧接着,身着长袍的说书人献身:“诸位看官,今日小生在此围炉煮酒聚众开讲,一不谈过往兴衰,二不谈家国军政,单说一下包师院新闻系的诸位宗师风采……”纪录片的大幕拉开,配着评书介绍每位老师,别有一番风味。新颖的形式、有趣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每位“看官”。

  这部评书纪录片的拍摄还要从包头师范学院文学院2014级新闻班王志飞、毛瑀和邵科3位毕业生说起。别看片子上下篇加起来时长也就12分27秒,但从策划到拍摄再到成型,3位同学忙活了小半年。

  去年底,3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决定在毕业前拍摄一部纪录片,纪念大学生活,感谢恩师,献礼母校。想法一出,3人立即开始策划拍摄方案,招募“包师新闻人”,组建剧组。没想到,招募令一出,就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响应,《华山论剑说新闻》剧组很快成立。从大一新生到大四毕业生,剧组成员来自各个年级,甚至已经毕业的学长们也来帮忙,学院和老师也力挺他们,为剧组提供设备和拍摄条件。

  利用寒假时间,他们恶补摄影技术,学习拍摄技巧。经过2个月的筹备,3月份开学后不久,剧组举行了开机仪式。剧本也很快敲定,3`位同学决定用说书的形式把大学的8位老师串联到一起,将新闻系的发展壮大、历史渊源及各位新闻系老师的教学风采、个性特征娓娓道来。

  好几个日夜,3位同学拿着剧本打磨拍摄方案。想象中的镜头拍不出来,做好的脚本在执行中偏差很大,约不到老师又不小心格式化了辛苦拍摄的素材……他们也曾低落,但最后还是撑了下来。他们边学边拍,每天扛着机器在校园里来回跑。从寒冬跑到酷暑,最后的剪辑环节,他们每天熬到机房关门,回宿舍后累得倒头就睡。

  近半年的拍摄,2000多G的素材,五六台电脑同时开动。用了整整2周时间,才将片子剪辑制作完成。

  王志飞说,他和同学们在大学最后的时光里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把很多想说的话都录到了纪录片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脱贫攻坚特刊
   第06版:观察·兴安
   第07版:地方·旗县
   第08版:汽车
   第09版:教育
   第10版:文摘
   第11版:悦读
   第12版:公益广告
新技术带来 教育模式新变革
了解民俗
审慎对待录取 避免随意违约
为母校留下一部评书
走进军营
一张学生食堂的老饭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