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库布其沙漠治理纪实·绿富同兴篇
沙漠小镇绿意盎然。 本报记者 韩卿立 刘金鹏 摄
  □本报记者  孙亚辉  高雪芹 

  施佳丽  王玉琢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曾经是“生态难民”的孟克达来,搬进杭锦旗政府和亿利资源集团共同兴建的生态移民新村后,身份开始变化。

  用自己的“荒沙废地”使用权入股企业,他是股东;带领大家植树种草,他是民工联队队长;养着两辆装载机揽工干活儿,他是产业工人;连锁经营沙漠旅游餐饮,他是老板……刚刚40岁的他,去年全家收入达到30万元。

  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但孟克达来说不奇怪。在他的家乡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36户牧民几乎家家如此。

  “住在沙漠腹地,过去特别羡慕家住黄河边的同学。现在,那里的生活可赶不上我们红火!”

  道图嘎查是库布其沙漠绿富同兴的一个缩影。

  “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一切努力都是在回应人民群众的所急和所盼,全部奋斗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解码库布其,初衷和落点始终是最重要的维度。

  从绿起来、美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创造了神话、谱写了传奇的库布其,必定会有更令人向往的远方。

  承载之厚——

  让生态文明成果惠及人民

  资料显示,占地球四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已经荒漠化,荒漠化面积正以每年5万至7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10多亿人遭受威胁。在我国,263万平方公里土地已经荒漠化,国土荒漠化比例达到27.4%……

  环球同此凉热。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宁可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就有这样的美丽风光。保护好内蒙古大草原的生态环境,是各族干部群众的重大责任。要积极探索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建设美丽草原、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贡献。”

  声声叮咛、殷殷嘱托。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库布其人字字句句记在心坎上。

  “绿色是内蒙古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内蒙古的责任和潜力,要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调准时间表、对照路线图,自治区党委、政府踏响绿色变革铿锵足音。■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践行嘱托,承载深厚。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鄂尔多斯市历届党委、政府切实担负起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政治责任,深刻把握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与增进人民福祉的内在联系,着力探索治沙与致富并行不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得益于亿利、伊泰、东达等龙头企业带动,鄂尔多斯市沙柳、柠条、沙棘等林沙产业总产值达到45亿元。近10年来,库布其生态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实现收入24.6亿元。

  “沙漠面积占到全旗总面积的52.2%,沙害曾是全旗人民心中深深的痛。”杭锦旗旗委书记金广军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88年的406元增加到现在的16644元,其中来自生态红利的部分就达1万元。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态是最大的民生福祉。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政府和企业累计为库布其沙区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万个,带动农牧民脱贫超过10万人。

  数字,雄辩地向世人证明: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利用新思维、新理念、新视角来认识沙漠,沙漠就成了宝贵的资源。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让库布其拥有了令人艳羡的“绿水青山”,还让沙区百姓拥有了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这是库布其模式的实质所在、价值指向,是库布其精神的魂与魄。

  富民之道——

  沙漠不是问题,而是机遇

  年收入近20万元、开着越野车去种树,今天的敖特更花是沙漠“金领”。

  出生在库布其沙漠七星湖北大门的敖特更花,曾对沙漠怕得要命、恨得要命,发誓要逃离“这个鬼地方”。

  命运的改变,缘自和一家企业的邂逅。

  2007年,亿利资源集团雇用农牧民在库布其沙漠植树,她将信将疑参与其中。第二年,她成了企业民工联队小分队队长。十几年过去,敖特更花的民工联队绿化沙漠面积达到2万多亩,成活率均在95%以上。“过段时间,我们就要去国外种树了。”她说。

  1988年,王文彪担任亿利资源集团前身——杭锦旗盐场场长。盐场位于库布其沙漠南缘,是旗里唯一一家工业企业。距最近的火车站不到70公里,却被大漠挡道,外运产品需绕路350公里,每吨盐的运输成本增加几十元。

  王文彪带领职工种树修路,第一个场长令就是从每吨盐的收益中拿出5块钱来种树。他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想让企业活下来,造福家乡人民。怎么活下去?得治沙,搞产业。

  甘草,既是药材,又能固沙,还可以改良土壤,杭锦旗出产的“梁外甘草”久负盛名。2013年,亿利资源集团在独贵塔拉镇阿木古龙建设以甘草种植和加工为主的健康产业示范园,沙漠生态健康产业链由此发端。

  改良后的沙地肥力增加,佐以丰富的光热资源,以大棚和节水灌溉为主的现代农业应运而生。格外香甜的西瓜、黄瓜、西红柿挑动着人们的味蕾,这是库布其沙漠的味道。

  绿化一片沙,同时培育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等六大产业,亿利资源集团“1+6”立体循环生态产业体系逐步成型。每年,集团来自沙产业的销售收入达100多亿元。企业组建起232个民工联队,累计支出劳务费10亿元,3万多农牧民受益。

  向沙要绿、向绿要地、向天要水、向光要电,库布其人从方方面面挖掘沙漠“钱力”,生态生意越做越大。

  “我们已经实现了生态、产业两个循环。”东达蒙古王集团董事长赵永亮说,“到目前为止,企业辐射带动周边12个旗县种植沙柳300万亩。沙柳三五年必须平茬,柳条细枝蛋白质含量是玉米的2倍,是上好的獭兔饲料,这是生态循环;柳条粗枝干是造纸和生产刨花板的上等原料,兔皮、兔肉等进行深加工,直到服装、食品等产品终端,这是产业循环。”

  风水梁产业集镇,过去叫风干圪梁,曾是起伏的沙海,没有一户人家。从2005年起,东达蒙古王集团在这里栽树种草,风干圪梁华丽转身,蜕变为生态小镇,3103户入住,6000多人从事獭兔养殖,53平方公里的治理区内草木葱茏。

  孙兰珍是风水梁产业集镇的明星养殖户。2013年,她慕名从杭州来这里创业,从最初的240只种兔起步,发展到现在的9000多只种兔,年收入50多万元。

  “我们将在10年内,把这里打造成集现代农业、现代加工业、生态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于一体的沙漠特色创业城。”达拉特旗旗委书记奇达愣太说。

  东达的蝶变受到钱学森院士的高度赞赏,他在写给赵永亮的信中说:“我认为东达蒙古王集团是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北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

  让生态成为一种文明,让绿色成为一种经济;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沙漠共生共赢。绿富同兴,库布其人交上靓丽答卷。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在库布其,沙漠不是一个问题,而是被当作一个机遇,当地将人民脱贫和发展经济相结合。我们需要这样的案例!”

  发展之谋——

  未来,这里一定是块福地

  刘雪芹的青春,同恩格贝一起绽放。

  马尾辫,棉布衬衫、牛仔裤……乍一看,来自鲁西南的这位“80后”和任何一位普通姑娘没什么不同。然而,作为恩格贝生态示范区农业技术员的刘雪芹,又跟所有姑娘不一样。

  2008年,恩格贝建起一批设施农业温室,开始沙产业试验性生产。联排的蔬菜大棚就像垒好的银窝窝,只等引来会用它们的金凤凰。那一年,刘雪芹恰好从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毕业,接过了恩格贝伸过来的橄榄枝。

  有关恩格贝的沧桑是刘雪芹和农民拉家常时听来的。她眼前的恩格贝,早已达到70%以上的植被覆盖率,被列为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和国家4A级景区。

  农业沙产业,就是在沙漠里从事农业生产。观察作物情况是必修课,刘雪芹每天步行前往2公里以外的试验大棚,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风雨无阻。

  2010年,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管委会组建,无论对恩格贝还是刘雪芹,这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几年来,“沙产业”“新能源”“试验示范”不断被外界提及,设施农业成为恩格贝园区最重要的项目之一,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在恩格贝成功试验示范的250多种蔬菜瓜果中,刘雪芹亲手播种的作物就有200多种。其中,珍贵的黄瓤西瓜在当地广泛种植,口碑极佳。油桃进入北京、上海等地,网纹甜瓜远销香港。

  “通过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能的综合利用,把恩格贝示范、探索、引领和教育的作用体现出来,将恩格贝打造成为世界沙漠生态循环经济示范园、中国沙漠文化世博园……”

  这是恩格贝在新时代的发展蓝图,也是恩格贝生态示范区管委会主任赵宇华眼下忙活的大事。他说:“未来,这里一定是块福地!”

  站在亿利资源集团沙漠生态循环产业园太阳能农场的观景台上眺望,64万块太阳能光伏板整齐排列,宛如绿洲中一片蓝色的海洋。近前看,板下几十只绵羊正在齐膝深的牧草中悠然进食。

  光伏板挡风遮阴,吸收阳光转换成电能;清洗光伏板的水就地浇灌牧草;牧草为散养的绵羊、土鸡提供饲料;禽畜粪便用来改良土壤,促进牧草生长……这种“混搭风格”,被专家称为复合生态太阳能治沙新模式。

  39岁的赵瑞是贫困户,2017年和亿利资源集团签下清洗光伏板和养护甘草的协议。他说,清洗光伏板一年不少于4次,收入2.4万元。

  2007年,伊泰新能源开发公司建成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10多年来技术成熟、效益可观;将于今年年底建成的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项目,是鄂尔多斯市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重大项目,可以使10万亩沙化土地得到防治,带动1500户农牧民增收致富……

  一时间,无人问津的“沙窝窝”成了众多光伏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以“金沙、蓝海、绿洲”为目标,库布其人首创的“板上发电、行间种草、板下养羊”的立体空间土地利用模式,目前已在甘肃、新疆等省区落地生根,并在巴基斯坦、沙特等“一带一路”国家广泛推广。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当年人沙大战,是解决沙区百姓的生存问题;而今沙为人用,是图谋沙区人民的增收和发展问题。迈入新时代,就要对人民的新期待有更为前瞻性的认知和把握。”鄂尔多斯市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开发局局长杨键军说。

  在恩格贝沙漠科学馆,我们注意到这样一段话:“广袤的干旱荒漠是地球上人口最为稀少的居住地。在人类迈入以智力资源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依靠人类智慧的支撑、技术的武装,有可能实现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的理念,将干旱荒漠打造成为有‘最高生产力’的空间、宜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地域。”

  这是库布其的诗和远方,这是库布其人的发展之谋!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共建“一带一路”5年成果综述之一
~~~
~~~布小林致辞
~~~—库布其沙漠治理纪实·绿富同兴篇
~~~
~~~——四论大力弘扬库布其精神
~~~——库布其沙漠治理典型报道在我区厅局和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响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特刊
引领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
丁仲礼走访考察 民盟内蒙古区委机关
2018内蒙古国际能源大会 在鄂尔多斯市开幕
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和谐安康托起稳稳的幸福
绿富同兴的生态奇迹
深入学习弘扬库布其精神 为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作出更大贡献
圆梦库布其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