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和谐安康托起稳稳的幸福

  □本报记者  相恒义  郭俊楼  

  李玉琢  李永桃  月英

  这是一次跨越60年的回望,这是一次面向未来的重温。

  掀开尘封的记忆:1958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鄂温克族自治旗宣告成立,“住在山林的人们”(“鄂温克”汉语意)从此开启了发展的新纪元。

  聚焦60年后的今天,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各族群众实现了由60年前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转变。大幅提升的城乡居民收入、可靠的社会保障、先进的医疗条件、丰富的文化生活、放心的社会治安……日新月异的变迁托起鄂温克族自治旗各族人民稳稳的幸福。

  厚积民生温度

  幸福是什么?就是那热腾腾的民生温度——

  患有肺炎、冠心病的孟和吉日嘎拉已住院治疗一周多,没交一分钱,也没人向他催缴住院费用。

  “是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救了我的命,让我这个贫困户也敢来看病!”8月4日,在鄂温克族自治旗人民医院,听闻记者来访,躺在病床上的锡尼河西苏木巴彦胡硕嘎查牧民孟和吉日嘎拉一下子坐了起来,竖起大拇指用蒙语不停地表达心情的激动。

  孟和吉日嘎拉口中的“好政策”,就是旗里实施的健康扶贫政策。为了让贫困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2017年底,鄂温克族自治旗在旗域内实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制度,个人支付8%自付费用便可出院。同时,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2%后,自付部分一个自然年度内超过2000元的,超出部分使用大病保障基金进行兜底报销。目前,该旗共报销451人次,报销金额105.27万元。

  “我们还把23种疾病列入健康扶贫慢性病门诊兜底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门诊药品费用可报销90%,让他们实实在在受益。”旗医保局局长海霞说。

  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鄂温克族自治旗倾力描绘最厚重的民生底色,打造全方位“幸福民生”。仅2017年,鄂温克族自治旗民生支出就达18.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90.5%。

  伊敏苏木伊敏中心校校长梅花亲历了学校10年来的发展变迁。“全校8个学生,条件极差,教室内仍靠烧火炉取暖……”2009年3月调任伊始的场景,梅花至今历历在目。

  如今的伊敏中心校,150米的塑胶跑道、现代化小学教室、幼儿园教学楼、风雨教室、多功能室等一应俱全。全校有学生110多人,实施蒙、汉、英三语教学。“现在全旗都是标准化学校,苏木乡镇的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学,学校一点儿都不比城里的差。”梅花自豪地说。■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这是鄂温克族自治旗坚持教育优先,推进民族教育快速发展的缩影。旗里统筹实施校安工程、校舍维修改造和薄弱学校改造等工程,现有18所标准化学校教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目前,各苏木乡镇有双语授课民族学校12所,各类教育教学设施配备完善,少数民族群众子女实现就近入学。

  对满足居民医疗健康需求,鄂温克族自治旗同样不遗余力。60年间,全旗医疗卫生机构从马背上的医生发展到今天,拥有二级甲等医院2家,卫生机构80个,病床605张,从事医疗卫生事业人数达1316人,全旗10个苏木乡镇共建有12所卫生院,44个嘎查均配有卫生室,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

  举全旗之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战。自2011年自治旗被列为区级贫困旗以来,全旗累计减贫947户2240人,其中2017年减贫666户1547人,贫困发生率由11.5%下降至1.47%,取得决定性进展。

  密织社会保障网。截至2017年,全旗基本养老保险参保6.39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2.45万人,城乡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530元,当年城镇新增就业1507人,各族人民生活有了更高质量的保障……

  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红包,传递着热乎乎的民生温度,让全旗各族群众心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升腾。

  共享文化繁荣

  幸福是什么?就是那日渐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5月6日,南辉苏木,演员9人,观众100人左右;5月11日,伊敏苏木伊敏嘎查,演员10人,观众30余人……”在鄂温克族自治旗乌兰牧骑的演出日志中,详细记录着每一场演出。

  “近年来,我们的惠民演出每年至少100场。每次下乡,群众都很兴奋,跟着歌唱,热情鼓掌,尤其是他们的一张张笑脸,让我们很受鼓舞。”乌兰牧骑队长杜岩峰说。

  鄂温克族自治旗乌兰牧骑从1962年成立至今,半个多世纪以来坚持服务基层、扎根基层,以蓝天为幕、大地为台,将一道道文化大餐送至群众家门口,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这是一支载誉颇丰的文艺轻骑兵——18次荣获自治区“十佳乌兰牧骑”“一类乌兰牧骑”称号;荣获第三届至第六届内蒙古乌兰牧骑艺术节团体演出金奖;创造编排的歌舞剧《彩虹之路—鄂温克》荣获自治区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今后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奉献给更多观众。”杜岩峰说。

  文化是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张亮丽的名片。旗里推出民族歌舞剧《彩虹之路》、民歌集《鄂温克民歌一百首》、舞蹈《萨满舞》等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成功申报了自治区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布里亚特蒙古族等多支民族服饰表演队多次在国内外表演展示;培育鄂温克瑟宾节、冬季那达慕等知名节庆活动品牌,成功塑造“敖包相会的地方·一个被世界传唱的地方”等多张经典旅游名片……

  作为全国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鄂温克族自治旗始终坚持守护民族根魂,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全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达到101项,其中国家级2项、自治区级19项、市级42项,现有自治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2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较好的传承和保护。

  “10年来我一直从事手工艺品制作,就是希望能够把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鄂温克族的那日苏说。鄂温克族自治旗民族文化产业创业园吸引了119名非遗传承人和创业者入驻,吸纳了更多人实现就业,那日苏就是其中之一。大到挂件、小到耳环,那日苏所在的公司以鄂温克族崇拜的吉祥圣物太阳为原型,采用皮、毛、珠等材料,制成太阳花、太阳姑娘等装饰类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

  鄂温克族自治旗旗委、政府重视基础建设,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围绕文体活动、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等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目前,全旗有旗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各一座,70%的苏木乡镇建有民族民俗博物馆,所有苏木乡镇均设立文化站。

  民族文化不仅需要保护传承和繁荣发展,更要让百姓受益。共享文化繁荣,让鄂温克族自治旗群众幸福加码。

  筑牢安全屏障

  幸福是什么?就是身边那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由于干旱少雨、牧区超载放牧、生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滞后等原因,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珍贵的湿地资源面临严重威胁。2016年,旗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了《鄂温克族自治旗湿地保护条例》,以法规的刚性约束力强化湿地管理。

  立法,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一项重要职权。1997年至今,鄂温克族自治旗人大常委会制定了1部自治条例,制定了民族教育条例、河道管理条例、森林草原防火条例等11部单行条例,并对旅游条例等3部条例进行了修订完善。“这些条例几乎涵盖了自治旗的各个方面,法规的实施为促进自治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鄂温克族自治旗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韩玉明说。

  社会安定和谐,除了法治之基,平安创建也功不可没。

  夕阳西下,祁志来老人在巴彦托海镇的广场前纳凉聊天。“这地方可平安了!”聊起这里的社会治安,从河北迁到鄂温克族自治旗定居35年的祁志来赞不绝口。此刻,街道上不时可以看到巡逻的警察,南街派出所副所长孔令林就是其中一员。“今年明显感到处理案件的数量减少,这与我们的街面见警率提高不无关系。”孙令林说。

  “阿睦尔”是蒙古语“平安、祥和”的意思。近年来,鄂温克族自治旗在全旗范围内推行“阿睦尔”平安创建模式,在整体上提升平安鄂温克建设水平。

  在城区,旗里加大投入,对旗公安局指挥中心及现有城区视频监控和交通道路测速点等配套设施进行新建和升级改造,打造覆盖重点部位、人员密集场所和主要道路视频的监控网;在牧区,全旗44个嘎查推行“阿睦尔”视频监控工程,切实提高全旗社会治安防控能力。

  鄂温克族自治旗深入推进平安鄂温克、法治鄂温克、和谐鄂温克建设。全旗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信访积案和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专项行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组建起“红袖标”治安联防队……一项项举措,让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巩固。

  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一甲子春华秋实,已然铭刻下鄂温克族自治旗崭新的历史坐标。侧耳倾听,座座毡房里飘出的幸福之歌格外嘹亮。今天的鄂温克族自治旗,持续奋进,各族人民将奏响新时代的壮丽乐章!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共建“一带一路”5年成果综述之一
~~~
~~~布小林致辞
~~~—库布其沙漠治理纪实·绿富同兴篇
~~~
~~~——四论大力弘扬库布其精神
~~~——库布其沙漠治理典型报道在我区厅局和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响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特刊
引领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
丁仲礼走访考察 民盟内蒙古区委机关
2018内蒙古国际能源大会 在鄂尔多斯市开幕
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和谐安康托起稳稳的幸福
绿富同兴的生态奇迹
深入学习弘扬库布其精神 为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作出更大贡献
圆梦库布其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