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绿富同兴的生态奇迹

——四论大力弘扬库布其精神
  本报评论员

  滚滚黄沙,不治,是沙子;治好了,是金子。放眼今日之库布其,树活了,沙绿了,人富了,沙坨坨变成了金疙瘩。绿富同兴画卷在沙海中铺展,库布其人创造了生态奇迹,也让人们看到了沙漠中蕴藏的发展潜力、致富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库布其的治沙实践印证了这一点: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库布其人坚持“绿富同兴”的治沙理念,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契合,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防治荒漠化道路,创造了沙漠地区的“绿色发展样本”,形成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格局。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几十年来,库布其治沙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提供就业机会100多万人(次),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超过10万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实现了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诚如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莫妮卡·巴布所言,“库布其治沙的成功在于,不仅让沙漠绿起来,还让当地居民富起来”。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实践,是将大漠黄沙转变为绿水青山、再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典型,深刻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

  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面对这项难度高、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系统工程,若没有产业的支撑、不能让人民受益,即便再多的治理成果,也都要给持续性打上一个问号。既种出草木葱茏,也收获黄金万两,库布其治沙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市场化治沙。企业产业化投资,带动库布其沙区从单纯治沙向生态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打造了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的产业体系,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确保了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农牧民市场化参与,通过种树、种草、种药材等利益联结机制,拥有了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等新身份,享受到沙漠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成果,调动了治沙致富积极性,更加坚定了治沙的决心。正是变“输血”为“造血”,让沙区百姓和治沙企业成为库布其治沙事业最广泛的参与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最大的受益者,最终让沙患变沙利、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

  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出色成绩,向我们证明了一个深刻道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要想有机结合为一体,关键在人,成功在思路。只要思路对头、路径对头、方法对头,就完全能够实现发展与生态、富裕与美丽的双赢。

  对于内蒙古而言,绿色是富民的“美丽资本”,良好生态环境是我们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弘扬库布其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绿色发展,我们就一定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共建“一带一路”5年成果综述之一
~~~
~~~布小林致辞
~~~—库布其沙漠治理纪实·绿富同兴篇
~~~
~~~——四论大力弘扬库布其精神
~~~——库布其沙漠治理典型报道在我区厅局和企业中引起强烈反响
~~~
~~~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特刊
引领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
丁仲礼走访考察 民盟内蒙古区委机关
2018内蒙古国际能源大会 在鄂尔多斯市开幕
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和谐安康托起稳稳的幸福
绿富同兴的生态奇迹
深入学习弘扬库布其精神 为构筑祖国北疆万里绿色长城作出更大贡献
圆梦库布其
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