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全面部署建立健全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在内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体系战略任务。

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率先签署了《巴黎协定》,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方案,彰显了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立场、全球视野、胸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体系,体现出强烈的大国襟怀和大国担当。

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基础上,深刻阐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系统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全面部署建立健全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在内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体系战略任务。

  核心提示

明法律体系。在构筑起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的同时,要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让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始终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始终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以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为治本之策,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

  ●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使得生态文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凝魂聚气、固本强基的精神动力

  ●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

  ●建立健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使之成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正向激励

  ●建立健全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长治久安

  □郭启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在全面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基础上,深刻阐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系统提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全面部署建立健全包括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在内的“五位一体”生态文明体系战略任务。

  这一最新论述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所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凝练和升华,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首次系统总结和深刻阐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新境界,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贯彻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髓要义集中体现在“六个坚持”,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

  一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物质条件。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共存关系。历史经验反复证明,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尤其是工业化进程中,就曾发生过大量自然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污染事件,如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等,都酿成了惨痛教训,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基于历史经验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生态与文明的关系时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只有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规律,我们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在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习近平总书记曾作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科学论断,这一重要科学论断饱含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谋求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唯物辩证观范畴的价值理念,深刻揭示出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

  我们要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牢固树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历史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辩证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定是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二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曾经存在一种错误观念,认为发展与保护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化进程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破坏,而加强环境保护就必然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起来,对于纠正上述错误观念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本质是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统一:一方面,摒弃传统的以资源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降低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大力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驱动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通过培育绿色增长点、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实现经济生态化。另一方面,将生态环境作为稀缺资源和生产要素,通过价格机制充分尊重和体现环境的生态价值,通过实施自然资源产权和环境资源产权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推动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本增值良性互动,实现生态经济化。

  我们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过程。加快推动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协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内在关系,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通过经济绿色发展、产业绿色转型、生活方式绿色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三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内在要求和基本保障。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已由“求温饱”转变为“盼环保”,对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诉求日益强烈,生态环境已成为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角度来看待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人民性的集中体现。“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环境的民生属性作出的科学论断。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顺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盼,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我们要始终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通过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还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象,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最终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绿色福利。

  四是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生态是一个由山、水、林、田、湖、草组成的自然系统,系统内各因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由此构成了一个“生命共同体”。与之对应,生态建设、环境治理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采用系统思维围绕这一“生命共同体”统筹谋划、整体施策,而不能各自为政、九龙治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注重用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3年11月,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习近平总书记用“生命共同体”深刻揭示出生态系统的性质,并阐释了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生态依赖和物质循环关系:“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为了避免“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这种生态治理模式可能造成的生态系统性破坏后果,他运用系统思维提出由一个部门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在党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草原纳入“生命共同体”,对协调系统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维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要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在实践中按照系统工程学原理和思路,将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进行系统治理、全面治理、综合治理。通过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五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制度是纲,纲举目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必须按照源头严控、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思路构筑起覆盖生态环境保护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法治体系。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化必须以法律法规为基础,从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体制机制以及重大制度安排着手,进行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围绕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制度创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四梁八柱”,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进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再怎么健全完善的制度,倘若束之高阁不能很好地执行落实,也只是墙上画虎,成为不了刚性约束和高压线。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贯彻执行法规制度关键在真抓,靠的是严管。因此,要通过强化责任意识和加大查处力度,确保生态文明各项制度高质量执行落实,真正做到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我们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制度观,加快制度创新,建立产权明晰、激励约束并重、多方参与、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有效约束污染破坏行为和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法律体系。在构筑起生态文明制度“四梁八柱”的同时,要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让制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六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从全球绿色治理格局来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提出“绿色经济”“绿色增长”并推行“绿色新政”,以此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危机等挑战,并促进经济复苏、培育新增长点。与此同时,各国推动绿色发展逐步演化为一种新的国际话语权博弈,力争在全球绿色治理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面对以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为核心的全球绿色发展浪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绿色发展转化为新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我们实施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致力于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率先签署了《巴黎协定》,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方案,彰显了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由此可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立场、全球视野、胸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体系,体现出强烈的大国襟怀和大国担当。

  我们要始终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全球观,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和博大性,着眼世界和民族、全球和区域、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向世界打开绿色通道,同时将绿色发展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六项原则的具体部署是构建“五位一体”生态文明体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本路径和行动指南

  构建包含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安全体系在内的“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六项原则的具体部署,也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体系。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起“五位一体”的生态文明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生态文化体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历史上,我们积淀了诸如“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等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生态价值追求。推动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升民众生态文明意识,树立和倡导绿色低碳循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生态文化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凝魂聚气、固本强基的精神动力。

  二是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经济体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推进产业生态化就是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用绿色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循环改造,通过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生态化实现生产活动结果的绿色化和生态化,推动传统产业沿着高端化、绿色化、循环化方向发展。同时,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全面构筑绿色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推进生态产业化就是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和内生动力,在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系统性修复基础上,培育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在维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协调统一。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向绿色低碳循环化方向演进,最终形成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三是建立健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目标责任体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激励约束机制。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久久为功,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目标导向,持之以恒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把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奖惩和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并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领导干部“真追责、敢追责、严追责,做到终身追责”。因此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生态效益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将生态制度执行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从而建立起体现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正向激励。通过建立健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激发调动各级政府部门促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和推进生态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是建立健全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和法治建设。要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制度、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强化排污者责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事中事后监管,建设一支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通过建立健全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覆盖生态环境保护全方位、立体化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五是建立健全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生态安全体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红线标准,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发生。生态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长治久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牢固建立生态安全体系是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守住不发生环境风险基本底线的重要保障。要从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要保障的战略高度抓好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将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的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通过维护好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通过深入实施“大气十条”“水十条”和“土十条”,协同打好空气、水、土壤三大战役,确保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有机统一、系统完整且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新发展,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基本路径,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之以恒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原则”,着力构建“五位一体”生态文明体系,以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为治本之策,协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文明建设持久战,为早日建成美丽中国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内蒙古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学习论理
   第06版:出彩
   第07版:内蒙古公安
   第08版:特刊
   第09版:论道
   第10版:评论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