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青山烽火今犹在 诤言铁骨励后人

钻天沟顶处的电台驻地。
革命后代来到巴日嘎斯太村。
从得胜沟进井尔沟的山路。
革命后代与专家们通过得胜河前往钻天沟口。
石拐旧区残存的日军铁轨。
土右旗巴总尧李井泉司令部纪念馆。
面铺窑村的会师广场。
陶思浩老车站附近的日军碉堡。
  1938年8月,奉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指示,八路军120师组建了大青山支队(又称李支队),在李井泉司令员和姚喆参谋长的率领下,从山西的杀虎口出塞挺进大青山,在当地蒙汉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创建了东起乌兰察布,西至包头,南至长城,北至乌兰察布草原的抗日根据地。

  2018年是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创建8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日前,从北京、呼和浩特聚集了一批八路军、大青山根据地党政机构老战士的后代:他们中有八路军总司令朱德、120师李支队司令员李井泉、120师骑兵支队司令员姚喆、120师参谋长周士第、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张达志、绥蒙游击大队政委杨植霖等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人,还有一批研究党史、军史的专家和学者,来到大青山革命老区探访。

  ——编者

  □文/王晓建  武科军  图/刘海清

  初秋时节的大青山依旧是满眼绿色,生机盎然。在这风轻日朗的日子,山里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们中大多年龄已过60岁,更有年逾70的长者。他们来这里是为了缅怀80年前的一段峥嵘岁月。

  1938年,在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下,八路军120师派出一支精锐部队挺进绥远(今内蒙古中部),在大青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并在此坚持抗战直到最后胜利。

  80年后的今天,一批八路军将领和大青山根据地创建者的后代,以及一些党史军史专家学者,从8月25日开始至8月31日,东起集宁、西到包头、南达长城、北至四子王旗,探访根据地故地遗址,怀念先辈,祭奠英烈。

  在呼和浩特,他们参观了乌兰夫纪念馆、内蒙古博物院、大青山红色文化公园,看望了曾在大青山战斗过的老前辈郝秀山和云照光两位老人。深入了解内蒙古地区革命先辈的生平往事。在文化公园和将军衙署绥远九一九起义纪念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党史办、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举办了来访的专家学者和部分前辈后代的座谈会,就大青山地区的抗战史、如何传承先辈革命精神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塞外小延安

  呼和浩特市武川县西南方向得胜沟乡青山深处有一个小村庄得胜沟村,曾是120师李支队司令部驻地之一。这里四面环山,地势险峻,沟底有一条得胜河四季长流,特殊的地理环境,既可以休养生息,也可以整军出征。这里较长时期的驻扎了司令部、绥远省委、绥察行署等根据地领导机构,还有卫生队、修械所等后勤保障机构。顺河而下不远处有一条雨水冲刷出的狭长沟壑蜿蜒向上的钻天沟,沟顶开阔地上设有司令部的电台,一个半地下石头垒成的地窨子。在桦树枝条掩隐下、狭小空间里的支队无线电台,把来自延安、120师师部的各项党中央精神和120师的指令源源不断地传入大山深处的机关,借助电台与外界广阔天地联系,根据地领导们从容不迫地指挥着整个根据地的各项工作。因此,得胜沟这块地域被人形象地称作“塞外小延安”。

  来自北京、呼和浩特的人们,在得胜沟详细地观看各个机构驻地遗址,专程从武汉赶来的年过七旬的姚普光,站在父亲姚喆(后任120师骑兵支队司令员)的指挥所遗址前,久久地沉思着,其情其景让人感慨、动容。

  为了更真切地感受当年根据地的艰苦条件,不顾年高体弱,部分先辈后代和专家学者,以及年轻的媒体记者们,有的涉水,有的攀爬,进入钻天沟沟口。而后艰难攀爬了一个多小时,前去电台所在地。路途虽然艰难,但是最终意志战胜了险途,所有人都抵达了顶点。站在电台和李井泉司令员居住过的地窨子前,当年艰苦场景瞬间展现在眼前,前辈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表现出的坚韧精神,震撼着在场所有人的心灵!

  面铺窑村地处大青山南麓,现属于呼和浩特新城区保合少乡。抗战时期这里交通不便,人烟稀少,是一处蒙汉杂居的小村庄。李支队主力在攻克乌兰花镇后,曾在此落脚。当共产党人杨植霖得知苦苦期盼的八路军来到了大青山,立刻率领他所领导的蒙汉抗日团赶赴面铺窑村,与驻扎在这里的李支队先头部队会师。次日,在村北的五塔背,支队领导李井泉、王尚荣、武新宇等人与抗日团领导杨植霖、张友聚会面,从此展开了长达7年的大青山地区艰苦抗战历程。

  今天,为纪念李支队和抗日团历史性会师,呼和浩特老促会、新城区区委和政府在面铺窑村竖立了会师碑,以昭示后人永远记住这个历史瞬间。在碑前,杨植霖的后代杨林村情深意切地发出来自心底的声音:

  “八十年前,倭寇横行,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全民抗战,如火如荼,八路军锋,直插敌后……大青山麓,蒙汉一家,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武装抗日,艰苦支撑,面铺会师,孤雁归群。”

  巴日嘎斯太

  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在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创建史上,占有3个第一:李支队挺进大青山后,抵达的第一个目的地在该旗大滩乡;进行的第一场战斗,攻打未改名前的原陶林县城科布尔镇;成立的第一个区级抗日政权,位于大滩乡武三区动委会。

  8月28日,经过一夜秋雨,巴日嘎斯太的天空被洗刷的一片碧蓝,朵朵白云点缀其间。当地的各族乡亲们、旗政协苏主席及其他领导,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热情洋溢地欢迎来自远方的客人。当前辈后代和专家团队刚一抵达这里,就被身着鲜艳蒙古族服装的乡亲们围住,嘘寒问暖。蒙古族姑娘们唱着深情的歌曲,眼前的一切使客人们深受感染。

  在随后的欢迎仪式上,苏主席和李井泉的女儿李力清先后致辞并参观了绥中地委旧址纪念碑和历史展馆,在这一过程中,来宾频频与乡亲们共同追忆着当年老前辈在这里的战斗生活。在观看展馆时,军事历史学者王晓建感叹:这个展馆虽小,既是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又是民族团结教育的场所。

  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张达志将军的女儿张源与当年给自己父亲疗伤的纳音太老阿爸家的后人,像一家人一样亲切交谈。

  绥西根据地

  结束了绥中根据地的探访后,部分后代和专家继续驱车西行,首先探访了李支队开辟绥西进行的最后一场战斗发生地——陶思浩老车站旧址。在一处废弃的院落中,他们发现了当年被八路军攻克的日伪军碉堡,随同前往的土默特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荣宏伟当即表示:这是抗日历史的见证物,我们一定要妥善保护。

  之后,他们来到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土右旗九峰山,那里有当年715团3营和日军进行蘑菇战隐身的原始次生林,随后又到了开辟绥西第一战的固阳县下湿壕乡后窑子阻击战烈士纪念碑,来宾向烈士们献了花。

  中午时分,他们赶到已定为自治区党性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的巴总尧村李井泉司令部旧址和纪念馆,那里大量的图片和实物记录了绥西根据地的历史。

  下午,他们又赶到包头市远郊的石拐旧区,寻找被1958年特大洪水冲毁后的旧石拐镇战斗遗址(绥西第二战),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日军留下的铁轨和铁路涵洞。

  在这次纪念大青山抗日根据地创建80周年探访之旅结束后,专家学者和老前辈后代们都各有收获,后代们通过故地遗址的探访,与专家学者的交流,同各地乡亲们对往事的追忆,对老前辈们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敬畏感。正像朱德总司令的孙女朱新华所说:

  “我于昨晚回到北京,一路辛苦劳累,翻山越岭,但感触很深,收获很大。以前只知道长征艰苦,通过此行才知道大青山支队在内蒙古一带坚守抗战长达7年,有力地牵制住日军,为取得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其艰难困苦不亚于长征,有1000多名烈士长眠于大青山。他们的血不会白流,我们会铭记他们的功绩。青山不老,风范永存!”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汽车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青山烽火今犹在 诤言铁骨励后人
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