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十四节气

  □本报记者  徐跃

  节气是自然时令,它依据的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因所处位置的关系,接受阳光照射角度、时间的不同,而带来的一系列天文物候变化。古人在生产生活中很早就发现了这一自然时间节律,并发明了二十四节气时令体系。

  在2016年11月30日,我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优秀代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农事、天文、气象长期探索与研究的结晶,影响力覆盖全国,跨地域、跨民族、跨涉不同文化类型,涉及多个学科。

  在节气时令中,饮食保健是为人们熟知的内容。它是我们祖先岁时生活的经验总结。传统时令饮食原则是:“必先岁气,毋伐天和。”《黄帝内经》载:“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省苦增辛以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即按照四季阴阳二气升沉流转与五行属性,调整饮食性质、内容。

  长期以来,如何活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热点也是难点,最重要的是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其融入当下人们的生产生活。

  在秋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活化传承中国节气文化的范例。通过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也为传统节气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感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

  近几年涌现出了众多有关节气的艺术作品。《二十四节气国画图册》《二十四节气水印版画》《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和《二十四节气动图》等。这些艺术作品使得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再认知,对于二十四节气文化传统来说无疑是一项有益的补充。

  除此之外,全国农业展览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与北京邮政公司日前联合首发了“二十四节气(三)特种邮票”,这是继2015年春、2016年夏二十四节气(一)、(二)特种邮票首发后的又一次联合首发。二十四节气特种邮票设计,依照四季的概念,分春、夏、秋、冬四组,每组6枚,呈扇形排列,邮票以物候、民俗、农事等为对象,表现出季节轮换中各个节气的变化,反映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下来的智慧、文化和思想。对于激发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集邮爱好者参与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随着时代的飞速进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二十四节气渐渐失去了其农事生产“指挥官”的身份。但是二十四节气是数千年来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它背后的文化价值是巨大的。

  前不久在呼和浩特市敕勒林海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二十四节气”研学体验基地揭牌成立,这是内蒙古首个针对大、中、小学生的“二十四节气”主题研学体验基地,开创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研究教育的新模式。在这个体验基地,学生们可以亲自体验二十四节气民俗活动。

  “故天有时,人以为正”。节气天时是一个重要节点,人们通过仪式信仰的表达,取得了与天地的沟通。

  对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是传播文化的核心理念。需要寻找与当下生产生活的契合点,创作有关文艺作品、文创产品;加强中小学甚至大学生的相关教育,让中国节气文化成为常识、共识;加强建设、推广有关节庆活动,让人们获得更强的参与感及认同感。让农耕时代的二十四节气产生新的故事,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成为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纽带。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广告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要闻
   第07版:汽车
   第08版:公益广告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青山烽火今犹在 诤言铁骨励后人
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