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来,作为国家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的贵阳市,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积极培育大数据核心业态、关联业态和衍生业态,深入挖掘大数据应用价值,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乘‘云’而上、借‘数’转型”的发展新路。
投石问路 破局筑梦
“没有能摸着过河的‘石头’,只能‘投石问路’。”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市场总监唐琛介绍,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大数据交易所,没有任何交易模式和交易规则可借鉴,只能先行先试,“刚起步时,外界很关注,但质疑也不少”。
和交易所一样,在贵阳大数据发展初期,“为什么”“凭什么”的困惑和质疑也同样存在。
长期以来,“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贵阳享有“森林之城、避暑之都”的美名,但却“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2013年,贵阳市GDP、人均GDP分别仅为西部省会城市平均水平的67%和47.1%,经济结构不优、实体经济不强、转型升级任务重。
面对“生态要保护,发展要提速”的现实,环境承载能力弱、产业基础薄弱的贵阳该如何破局?可供选择的路径似乎只有一条——创新驱动。
“互联网时代给了贵阳一个难得的机会,大数据为贵阳生态保护提供了最好的条件。”贵阳市委市政府认为,大数据是高科技产业,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对自然资源、工业基础、物流条件依赖较小,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由此可直奔信息化最前沿,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而欠发达的贵阳“抢跑”大数据也有先天优势:稳定的地质构造、凉爽的气候、充沛的电力都有利于大型数据中心的建设运营。
认准了方向就坚决往前走,2013年以来,贵阳创新机制举措,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多项政策法规,搭平台引人才,不仅创造了中国大数据领域的多个第一,也吸引了英特尔、戴尔、阿里巴巴、华为、京东等世界500强与中国500强企业投资兴业,催生了满帮、朗玛信息、东方世纪、易鲸捷等一大批本地优强企业。
深耕应用 落地生根
“您最近有去测量血压吗?有按时吃降压药吗?”贵州(贵阳)互联网医院的专职全科医生刘才华点开屏幕上的“接诊”选项,打开摄像头开始对随机匹配到的62岁的华国林进行问诊。
“医院2015年建立以来,累计问诊总量突破300万人次。”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健介绍,该医院借助基层的远程医疗视频设备或者手机APP,由全科医生通过远程视频为用户提供常见病、多发病首诊以及慢性病健康咨询服务。公司也可借此积累的慢性疾病医学数据开展基于智能穿戴设备的慢性病管理服务。
朗玛信息的互联网医疗是贵阳大数据应用的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贵阳围绕大数据的“聚通用”,着力挖掘大数据的政用、商用、民用价值,让大数据这棵“智慧树”在各行各业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例如,贵阳的“一企一策”线上服务系统已为工业企业提交转型升级方案411个,助推贵州轮胎、詹阳动力等10家企业成为国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大数据综合治税”平台通过整合采集35个部门的涉税数据,累计查补税款5.54亿元。
中国数谷 行在路上
“大数据成为推动贵阳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强大引擎。”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晏介绍,2017年,贵阳以大数据为引领的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8.3%。2013到2017年,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5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3.1%,经济增速连续5年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保护。贵阳森林覆盖率从2013年的44.2%提高到2017年的48.66%,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1%,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中位居第9位。
为高一格、快一步、深一层推动大数据战略行动,贵阳市在2017年底出台了《关于加快建成“中国数谷”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大数据产业高度聚集、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中国数谷”。
届时,贵阳将形成1EB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培育1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商业影响力的大数据品牌,推出100个以上大数据应用场景,形成150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聚集10000家以上大数据市场主体。
“力争在2020年成为全国大数据创新策源地。”陈晏告诉记者,贵阳将聚焦数字经济战略、数字乡村战略、数字政务战略、数字民生战略,以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中国数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