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驰骋在大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发展纪实
在第2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演出。
全国政协委员、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哈斯塔娜参加会议时发言。
下乡演出中宣传脱贫攻坚政策。
排练。
蒙古包里演出。
在央视舞台上。
乌兰牧骑赴基层慰问演出。
2018锡林郭勒盟乌兰牧骑汇报演出中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压轴登场。
  文/图 巴依斯古楞  张艳敏

  乌兰牧骑的队员是一支常年奔波在基层的队伍,演出的时候是演员、演出结束便是农牧民家里的小兄弟小姐妹。在苏尼特右旗,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常年扎根基层,把农牧民当成艺术老师,实实在在地将他们的生产生活融入到艺术创作中,真正地让艺术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在2017年11月21日,这支乌兰牧骑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这让我们感到无比荣幸,更让我们懂得了服务于人民的时代使命。”队长孟克吉日嘎拉如是说。

  进入冬季天气渐冷,但这并不能对乌兰牧骑队员们为基层老百姓送去精神食粮的热情产生丝毫的影响。副队长扎那说,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为了参加自治区草原文化节精心准备了节目,现在就得把从草原文化节带回来的节目表演给未能去首府亲临现场的农牧民群众,因为农牧民群众是队员们的老师,也是乌兰牧骑最好的评委。观看完为他们精心准备的演出,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阿尔善图嘎查牧民金花由衷地表示,演出特别精彩,形式也有了创新,我们牧民特别喜欢看。

  话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褒奖。而为了得到老百姓的一句褒奖,乌兰牧骑的队员们长年累月地在训练厅里挥汗如雨……

  飘扬在绿草白云间的马头琴声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是全国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于1957年。短小精悍的队伍,一专多能的技能,自编自演的节目,贴近生活的内容,61年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懈地为农牧民服务、充分发挥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六大功能,为丰富基层群众精神生活创作出多部优秀作品,更为传播优秀的草原民族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乌兰牧骑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勒勒车一起歌唱在大草原上。露天演出是他们的常态,平坦的草地、流动的白云就是舞台和背景,有时还有雷、电、风、雨、雪的交响,但乌兰牧骑有一句口号:“观众不走,演出不停!”在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很多场次的演出中,顶风冒雪的不仅是乌兰牧骑队员,还有热情的观众。

  冬天,大雪中抛锚推车,夏天演出中搏斗蚊虫,这些都是常事。在孟克吉日嘎拉的回忆中,记者听到了这样一则故事:乌兰牧骑有一次赴嘎查演出,返程时车坏了,当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全车30多名队员都是走回家的,有的队员走了30多里,最晚的凌晨2点多才到家。一大早,队员们又精神抖擞地坐上刚刚修好的车,继续向着草原深处开去……

  对于乌兰牧骑队员来说,不怕苦、不怕累就是他们的精气神。随着交通工具的改善,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每年深入农牧区演出100多场,行程近2万公里,苏尼特草原上的春风、夏草、秋雨、冬雪都熟悉了乌兰牧骑悠扬的马头琴声和演出车马达的轰鸣声,队员的足迹遍布全旗的每一寸土地,“不落下一个浩特(自然村)和每个蒙古包”成为队员们向基层农牧民做出的最简单的承诺。

  昂首步入新时代,这支在基层的泥土中生根发芽的文艺嫩芽越来越茁壮地成长。近年来,乌兰牧骑被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小戏台、文化牧户、党员中心户都成为乌兰牧骑固定的“舞台”。

  自成立61年来,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将草原风吹到了大洋彼岸,将草原气息和民族风韵传到了美国、奥地利、德国、蒙古国、非洲布隆迪世界各地。

  从勒勒车到大巴车,从草原到世界,红色的嫩芽尽吐芬芳。

  活跃在洁白毡包旁的艺术使者

  乌兰牧骑奔走在基层,活跃在生产生活第一线,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与此同时,广大群众也用一则则美丽的故事和满满的正能量滋养了乌兰牧骑创作的灵感。演出中最常见的打草舞、接羔舞、剪羊毛舞、牧民的喜悦及赞扬劳动模范和批判懒汉的小品等,都是萃取生产劳动的精华而创作出来的。正是这些“带露珠”“草香味”的作品,贴近农牧民生活,碰触老百姓的心灵。

  在阿尔善图嘎查的演出中,有一支舞蹈叫做《苏尼特布斯贵》,是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今年创作的新作品,刚刚在草原文化节“首届乌兰牧骑新人新作展演”中获得了“优秀创作奖”。

  这支舞蹈的灵感来源便是苏尼特草原上女子们剪驼毛的真实场景。今年春天,在一次下乡演出中,舞蹈演员哈斯塔娜发现牧民女子们将驼毛搓成线的场景很优美。演出结束后哈斯塔娜留下来向牧民“拜师学艺”,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蹲点,才创作出了这部完美的舞蹈作品。

  随着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丰富,乌兰牧骑对作品的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苏尼特右旗为了鼓励乌兰牧骑艺术创作,每年拿出6万元作为创作基金。同时还在各苏木嘎查建立了乌兰牧骑队员生活体验点,学习生产生活习俗,汲取了艺术创作的营养。如今,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精心编排创作了蒙语木偶剧、蒙古剧、舞剧、小戏小品、歌曲、舞蹈等3000多部作品,其中260多部获得自治区级以上荣誉奖项。而这些作品的创作灵感几乎全部源自于牧民的生产生活。

  嘎查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民间艺术的宝库,保护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也是乌兰牧骑义不容辞的责任。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在常年的下乡演出中,挖掘和整理出民间当中口口相传的带有泥土气息的成品、半成品、老作品,并通过艺术加工编创成新作品、经典作品,让这些濒临失传的文化瑰宝得以传承。

  “今后,我们要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弘扬正能量,传播党的声音和关怀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为我们基层的牧民送去更多的优秀作品。”孟克吉日嘎拉信誓旦旦地表示。

  扎根在芬芳沃土的“红色嫩芽”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从最初的9名队员发展为现有的47名演职人员,包括舞蹈组、器乐组、声乐组、舞美道具组等内设机构,形成了创作、排练、演出、基本功培训等一整套工作程序。在这坎坷又充满欢笑的61年当中,他们一直被牧民群众称作“玛乃乌兰牧骑”。“玛乃”是蒙古语,意为“我们的”。这一句简单的“玛乃”不仅是牧民群众对乌兰牧骑最大的认可褒奖,更是体现着对乌兰牧骑最深厚的感情。

  老队员巴图老师至今记得,在动荡岁月,乌兰牧骑面临解散的时候,是牧民们联名写信给上级部门说:“千万不要撤了乌兰牧骑,如果没有经费,我们牧民可以集资让乌兰牧骑留存下来,他们可是‘玛乃乌兰牧骑’。”如果说,当初牧民们的一封信保留下了这棵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红色嫩芽,那么,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封回信,让乌兰牧骑在茁壮成长的道路上信心满怀。

  “别看我们的队伍只有47人,那可个顶个的身怀绝技、一专多能的高手。”副队长扎那骄傲地说。在对乌兰牧骑多次的采访当中,记者发现,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每个队员不仅吹、拉、弹、唱、舞、演样样拿得起、行得通、演得活,而且台上是演员,台下是职员。在苏木镇、嘎查举办那达慕、文化节、联欢晚会的时候,队员们就是策划、导演、灯光师和化妆师;嘎查村开展文化能人培训、广场舞编排,他们就是辅导员、编导和演奏员;随同宣传文化下基层、党员教育下基层、科学普及下基层,他们就是讲解员、宣传员。

  这些队员大部分都是当地牧民的孩子,他们最了解牧民的需求,更懂得为他们送去所需。自接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后,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创作出了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乘爱启程》《朱日和情》《喜鹊为啥叫喳喳》《源·根》等舞蹈、戏剧小品共20余部作品。

  苏尼特右旗副旗长娜日娜说,今后,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精心呵护好“红色文艺轻骑兵”和“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的光荣称号,发扬乌兰牧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迎风雪、冒严寒”的精神,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农牧民群众,把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千家万户,把美好的精神食粮送给最基层群众。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发展纪实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国内新闻
   第06版:收藏
   第07版:观察·锡林郭勒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小康图景
   第10版:评论
   第11版:先锋
   第12版:公益广告
驰骋在大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