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让全区乌兰牧骑乃至整个内蒙古对文艺创作的关注和努力更加升温。乌兰牧骑如何弘扬优良传统,更好地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在新时代彰显新作为?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新期待,更好地保障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新、创作职能充分发挥,促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只要农牧民需要,我们就去演,把欢乐送到人民群众家门口。”“作为一名乌兰牧骑队员,我们一定要到人民中间去” ……全区各地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心声回荡在118万平方公里大地。
到人民中间去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深刻揭示了文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人民中间去,这是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一脉相承的基因。
全区乌兰牧骑以广阔草原为第一舞台,以广大农牧民群众为第一观众,以丰厚的民族艺术底蕴为第一营养,以多姿多彩的草原文化为第一内容。内蒙古75支乌兰牧骑的3000多名队员常年活跃在千里草原,每年为农牧民送去7000多场演出。
11月8日,锡盟“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到人民中间去”基层综合服务活动正式启动,全盟28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队将利用3个月时间,围绕脱贫攻坚、民族团结、防病治病、科学普及、法治宣传等,为偏远农牧区的560多个嘎查村服务点开展综合服务。
前不久,全区11个厅局组建了5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以“乌兰牧骑+”的方式向基层提供创新性综合性服务。自治区各盟市、旗县也组织了200余支“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奔向基层为群众提供服务。
一支支小分队出发了,一面面“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的旗帜飘到了人民中间。阿拉善左旗小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王艳军在出发前特别激动:“作为乌兰牧骑队员,我们将根据不同基层服务点实际,对接群众需求,创新服务方式,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活动,为群众提供精准化服务。”
乌兰牧骑自建队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针对内蒙古地广人稀的区情,创造性地实践了“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的建队方针。
如今,这支以乌兰牧骑为圆心为人民服务的同心圆又扩大了。
今年夏天,自治区“小小乌兰牧骑”授旗仪式在呼和浩特市举行。第一批“小小乌兰牧骑”共有209支。这些看乌兰牧骑演出长大的草原娃们,扛起了“小小乌兰牧骑”的旗帜。
这一面旗,是一份润物无声的感召;这一面旗,也是一颗悄然萌动的种子……
此前,全区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在各行各业组建“业余乌兰牧骑”,已经形成全社会学习乌兰牧骑精神、服务人民群众的氛围。“北疆职工乌兰牧骑”“北疆青骑兵乌兰牧骑”“草原巾帼乌兰牧骑”“业余法制乌兰牧骑”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宣传和文化惠民演出服务,为各族群众带去欢乐和文明。人民群众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感受着乌兰牧骑的温度,业余乌兰牧骑队伍的壮大,也彰显出一种传承的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
“穿过大风雪,走过大草原,我的勒勒车来到你面前。坐上我的勒勒车,带你去从前,找到那条熟悉的路,去看当年的草原。从此你会明白,我们的那首歌,为什么永远也唱不完”, 这是一首发自乌兰牧骑队员心底的歌。是啊,这首歌为什么永远也唱不完?
与乌兰牧骑队员同吃同住同台的经历让我国著名艺术家冯双白对乌兰牧骑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前不久结束的中国文联在内蒙古的采风活动中,冯双白再一次感受到了乌兰牧骑的热情和活力。“奈曼旗乌兰牧骑不仅为农牧民演出,还常年从事基层公益事业,新时代的文艺阵地在最火热的生活里,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和服务里。”冯双白说。
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感召下,内蒙古乌兰牧骑队员们走到生产实践中,自觉深入社会生活最基层,身沉下去,情融进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导向。
我区乌兰牧骑以人民为中心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区乌兰牧骑开展了“永做红色文艺轻骑兵”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惠民演出、文艺志愿者服务、采风创作、传习并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等,丰富的活动在内蒙古大草原实现了全覆盖。
今年,全区广泛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乌兰牧骑队员们创作推出适合基层需求的特色文化产品。巡演、脱贫典型故事分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艺工作者采风创作、励志主题电影等六项工作进入贫困嘎查村,以歌曲、舞蹈、小戏小品、漫画作品展示等宣传形式,向贫困嘎查村特别是深度贫困嘎查村群众提供演出和服务。
今年,全区每支乌兰牧骑围绕美丽内蒙古、改革开放40周年、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等内容,积极编排自编自演、小型多样的节目。截至目前,各乌兰牧骑深入农村牧区、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等下基层惠民演出共5000余场。
草原文化节,是人民的节日。在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舞台上,全区蒙古语、汉语小戏小品,全区乌兰牧骑新人新作展演,业余乌兰牧骑展演……在草原文化节的舞台上,乌兰牧骑演出贯穿始终。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乌兰牧骑的歌之所以永远唱不完,正是因为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贵的坚持”。
扎根人民生活
土,附着在大地上,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便是尘埃。人与物的世界,哲理相通。
内蒙古广大文艺工作者力克浮躁,深扎基层。他们聆听着时代的和声,行走在内蒙古大地上。
1972年,18岁的曲云考上了鄂伦春自治旗乌兰牧骑,在她看来,乌兰牧骑已经成为内蒙古的文化名片,她深知文化的底色和亮色是乌兰牧骑的活力和源泉。鄂伦春族没有文字,语言只能口口相传。所以,曲云老师不厌其烦地教孩子们发音、唱歌。
这是对乌兰牧骑精神最鲜活的实践,也是对鄂伦春民族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传承。在曲云老师看来,只要乌兰牧骑队员的歌声不停,鄂伦春民族的传统文化就会生生不息。
在内蒙古,乌兰牧骑已经成为一个温暖的名字,乌兰牧骑精神成为内蒙古文艺界的精神地标。
兴安乌兰牧骑以“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为创作宗旨,通过深入生活,今年创作了20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兴安乌兰牧骑组建了蒙古族原生态乐团,并在全区75支乌兰牧骑中率先成立了青年无伴奏合唱团。“深入生活,不只是获得创作素材,更重要的是接受心灵的洗礼,也只有深入生活,才能真正做到扎根人民”,兴安乌兰牧骑队长房继红说。
“不落下一个蒙古包”,61年来,乌兰牧骑队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和表演感动着基层农牧民的心,乌兰牧骑队员和基层农牧民建立起牢不可破的情感连接。
在生活中锤炼情感、回到人民中锻造人格,是乌兰牧骑队员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主要方式。立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繁荣基层文化,引领文明风尚,建设文明内蒙古。在“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的热潮中,乌兰牧骑队员们都坚守着自己的初心,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