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是崇高的荣耀,巨大的关怀,一股股暖流在每个乌兰牧骑队员心灵深处徜徉,同时也极大地鼓舞着我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大家奋发图强,倾心倾力,打造精品力作。
乌兰牧骑,这一当代中国重要文化现象的发生,是客观需要和主观自觉相结合的产物。乌兰牧骑诞生于1957年。当时,自治区党委针对牧区交通不便,缺少文化生活的实际情况,做出了在牧区进行综合文化工作试点的决定。经过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决定在苏尼特右旗先行试点,成立一支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的文化工作队。进过反复酝酿,定名为乌兰牧骑。党委的决策,顺应了民意,初衷深得人心。随着乌兰牧骑艺术实践的深入,这一模式延伸到了农村、工矿企业、边防哨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铸就了民族文化的灵魂——乌兰牧骑精神。
今天,乌兰牧骑精神,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成为民族奋斗精神的一个象征。盘点一年来我区文艺精品建设的成果,无一不是乌兰牧骑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无一不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回信精神的生动实践。不管是文学佳作的面世,还是艺术精品的推出,都闪烁着乌兰牧骑精神的光辉。
乌兰牧骑精神的内涵极其丰富,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不忘初心,坚守梦想,以人民为中心,在文艺战线上做一名奋进者、搏击者、奉献者,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不仅使乌兰牧骑这一文艺传播模式走向成熟,而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文艺精英。他们既是演职员、又是宣传员;既是文艺轻骑兵,又是群众生产生活的服务员、辅导员。他们长年累月,日复一日走进草原深处、大漠戈壁、田间地头、建设工地,在基层一线摸爬滚打,成了群众的知心朋友。不管走到哪里,群众都像家里人一样,向他们倾诉,请他们代言。有了这样的生活阅历,有了这样的百姓情怀,创造出接地气、有深度、暖人心的艺术精品,就是一件非常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任何一种文学艺术作品和传播形式的成功,都是创作者们精神寄托的产物。我们有了乌兰牧骑精神,就有了生产精品力作的动力,也有了攀登艺术高峰的根基和活力。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了精神支撑和引领,加上我们的心血与汗水,一点一滴,锲而不舍,就能够有更多的精品力作不断问世。这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真谛与规律,也是人民群众对每一名艺术家的期盼,让我们朝着乌兰牧骑精神开辟的方向奋发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