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基因是乌兰牧骑的根

——访我区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
  ◎文/本报记者  许素红

  你是心中飞扬的旗帜/你是梦里花开的四季/阳光下的美丽故事/红色轻骑更传奇/飞扬的旗帜召唤我和你

  美丽的故事感动绿草地/天当幕布地当舞台/歌声荡漾牧人心里/永远的乌兰牧骑/你是马背牧歌神奇的双翼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在自治区文艺理论界产生强烈反响。近日,记者就如何阐释乌兰牧骑精神、通过理论建设指导文艺创新发展等问题采访了我区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策·杰尔嘎拉、刘新和、于东新。

  记者:乌兰牧骑的根基在哪里?精神核心是什么?

  策·杰尔嘎拉:内蒙古草原是花的原野,乌兰牧骑犹如一枝绚烂的花朵,历经60个春秋,始终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赞誉“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在内蒙古大地引起巨大反响,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发出通知,要求全区范围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家通过学习传达,召开读书会、座谈会、讨论会、培训班、主题党日等多种形式,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指示精神,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全区上下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指示精神热潮。着手制定学习具体意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召开全区乌兰牧骑工作会议,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指示精神在内蒙古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全区第一支乌兰牧骑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创作热情高涨,新创作好来宝《滴在马蹬上的奶子》、歌舞《我们的乌兰牧骑》、群舞《蒙古马赞》、舞蹈《象棋》、歌剧《心中的爱》、歌舞《牧民歌唱党》、交响乐《心中的歌》、歌曲《吉祥幸福的信》等10部接地气、受群众欢迎的作品。半年的时间里为农村牧区群众演出58场,为外省区和其他盟市旗县演出90场,并荣幸地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乌兰牧骑结合地区实际,坚持以“一村一户”的形式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演出。他们围绕新牧区建设和精准扶贫创作十余部新作品,还以达斡尔重大历史题材为内容创作了一部历史剧,为自治旗成立60周年演出,深受群众欢迎。乌审旗乌兰牧骑新创歌曲《我的内蒙古》、舞蹈《遥远的家乡》《婚礼》、蒙古剧《沙漠之歌》等,并出访德国演出13场,向世界宣传了草原文化。巴林右旗乌兰牧骑深入40多个街道社区为群众指导广场舞,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在习总书记回信的鼓舞下,全区75个乌兰牧骑都呈现了新气象,展现了新作为,实现了新发展。

  乌兰牧骑是文艺战线的旗帜,旗帜就是方向、形象、力量。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重要指示精神,就是始终高举社会主义文化旗帜,就是要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扬乌兰牧骑优良传统,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乌兰牧骑的诞生是党的文艺路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成功实践,也是传承革命传统的重要成果。自诞生起,她就有着鲜明而深厚的红色基因,是一个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文艺工作队伍。

  乌兰牧骑的创立是党的民族政策、文艺理论与内蒙古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创举。乌兰夫同志在谈到乌兰牧骑任务时说,在延安时期,有小型文艺宣传队,起着很大作用,乌兰牧骑可以说是延安宣传队留给我们的好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追根溯源,党的优良传统、内蒙古丰富的红色历史,孕育了厚重的草原红色文化,是乌兰牧骑精神形成的重要源头和思想基础,也是延安精神的种子在乌兰牧骑这颗“红色嫩芽”上开花结果,在大草原上得到了继承和延续。把革命文化传承好,让红色基因融入内蒙古广阔草原,根植广大农牧民心中,也成为每一代乌兰牧骑队员接力传承的责任和使命。党的优良传统,鲜明而深厚的红色基因,就是乌兰牧骑的根基。

  乌兰牧骑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红色尖兵,是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又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乌兰牧骑的发展历程表明,始终把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常年深入基层,为农牧民演出、宣传、辅导、服务、创作、创新,是乌兰牧骑的生命力所在。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乌兰牧骑精神,也成为全区各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新时代乌兰牧骑精神主要包括创作精神、服务精神和敬业精神,比如,对文艺事业具有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的奋斗精神,一专多能、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热爱党和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服务精神,其中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精神是乌兰牧骑精神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乌兰牧骑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乌兰牧骑怎样做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必须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重要指示精神,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乌兰牧骑的创作实践,要对乌兰牧骑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让乌兰牧骑更加适应新的时代,适应新的审美,谱写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指出,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需要人民。我们一定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要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推动文艺创新还有一个传统如何传承的问题,我们一定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方针。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对文艺而言,创造性转化的实质是要按照艺术规律和美的形式创作,创新性发展是要更加提高新时代艺术的感染力、影响力。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乌兰牧骑“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我们一定要始终保持乌兰牧骑的红色基因不能变,始终保持乌兰牧骑一专多能、精干灵活的特点不能变,继续发扬乌兰牧骑精神,要聚焦现实题材进行创作,紧紧围绕时代脉搏,创作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实现自治区文艺创作由“高原”到“高峰”的跨越,让乌兰牧骑这面红色旗帜高高飘扬!

  记者:新时代乌兰牧骑的创新方向在哪里?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如何传承?

  刘新和:2017年的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中,殷切期望“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

  我认为,要“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就必须深入地了解乌兰牧骑的历史;要“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就必须研究乌兰牧骑的创作之路,研究新时代对乌兰牧骑所提出的新要求;而“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则是新时代赋予乌兰牧骑的历史使命。创作、演出更多、更好的舞台艺术作品,对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进一步繁荣新时代内蒙古草原文化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乌兰牧骑的传统,我们可以总结、概括出很多、很多,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当属于政治意识、服务意识和发展意识。今天我们要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就是要恪守“对事业的那份热爱”和“对党和人民的那份深情”,坚持服务农牧民、服务基层群众的大方向,坚持发展、创新,适应新的时代,自觉融入新的社会历史进程之中。

  乌兰牧骑研究是一个热点话题,也是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话题,就“乌兰牧骑与新时代内蒙古舞台艺术创新”这一具体论题而言,重要的是处理好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的关系问题。

  今天,乌兰牧骑研究者都在不约而同地思考同一个问题:乌兰牧骑为什么能够做到60年坚持正确方向,60年不断发展长盛不衰?其中的原因可以说很多、很多,但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根在、优良传统在、基本队伍在。

  乌兰牧骑的根扎得很深,她和我们党的路线、方针,与我们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根深才能叶茂,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优良传统在才能确保乌兰牧骑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基本队伍在,确保传承平台坚实稳固,无论是社会发展出现曲折,还是市场经济大潮冲击,都能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从总体上说,今天的乌兰牧骑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与初创、发展时期的乌兰牧骑,的确不可同日而语,我们有理由引以为傲。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乌兰牧骑在日后的发展进程中,仍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仅列举若干:

  首先是创新与创新思维。60多年前,乌兰牧骑在周恩来、乌兰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倡导、关怀下创立并发展,所体现的就是创新精神。在新时代,要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发展乌兰牧骑事业,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就此论题,应进行专题性质的深入探讨。

  其次是要关注创作,关注人才,关注不同艺术门类和大、中、小型剧(节)目的协调发展问题。

  如何创作属于新时代的优秀作品是今后乌兰牧骑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回顾乌兰牧骑的历史,那些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作品(特别是歌舞类作品),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表演艺术家给观众留下的印象深刻,与之相比,新创作的作品就显得弱一些、单薄一些,这也促使我们去思考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创新问题、高峰问题。

  任何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乌兰牧骑也是如此。除了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我们还需要优秀的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培养乌兰牧骑急需的人才可以说迫在眉睫。

  还有关注不同艺术门类,大、中、小型剧(节)目的协调发展问题。内蒙古素有“歌海”“舞乡”之美誉,弘扬蒙古族的音乐、舞蹈艺术,为广大农牧民送去精神食粮是乌兰牧骑从创立之初,到发展至今的传统,必须恪守。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变化,现代传媒的影响等,基层农牧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歌舞,具有故事性,能够承载主题,戏剧这一具有综合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已经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短短的几年中,各地乌兰牧骑就创作、演出了数十台剧目,而且绝大多数是大型剧目,绝非偶然。

  我对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的大型剧目给予了点赞和较高评价,更多的是基于发展的视角,而并非是说大戏排得越多越好。事实上,当下的乌兰牧骑更需要的是民族特色浓郁、形式多样、主题立意深刻、观赏性强的中小型剧目,应该向大、中、小型剧目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方向迈进。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新时代的内蒙古舞台要步入“高峰”,离不开已经占据“半壁江山”的乌兰牧骑的参与。在此提出如下思考:

  其一,抓剧目,抓人才,给政策。

  艺术作品是凸显高峰的根本,必须下大气力去抓。而支撑优秀剧目的,无疑是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要有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使用人才,让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等脱颖而出,同时要为优秀人才的流动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其二,有规划,看潜质,聚力量。

  艺术创作与舞台呈现有自己的特殊性,用其他领域的规划方法或思路加以“规划”,显然是不行的,但在尊重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加以科学规划也是必要的。要对有潜质、提升空间大、有可能跻身于高峰之列的作品,加以呵护,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与土壤,但不可揠苗助长,要凝聚力量,让优秀人才、团队担当重任。

  其三,筑底边,早入心,勤培养。

  要采取多种措施,培养民众的戏剧意识,特别是年轻一代,要早入心,知道戏剧的魅力所在,自觉地接受、欣赏戏剧。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换一个角度看,戏剧应该既是演员的艺术,也是观众的艺术。戏剧需要观众,成熟的观众群体可以推高舞台,推出优秀的主创团队这是金字塔的底边。高峰难以在松软的地基上矗立。

  以上所述仅仅是“思考”,缺陷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方家逐一斧正。还有很多话题,如乌兰牧骑与蒙古剧建设,乌兰牧骑与内蒙古地方戏曲剧种的发展,乌兰牧骑与歌剧、舞剧、音乐剧等域外艺术形式的关系等,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期待以后更多有关乌兰牧骑的学术成果问世。

  记者:如何让红色文艺轻骑兵的旗帜永远飘扬?

  于东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所以,总结乌兰牧骑发展的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适应了人民的需要,始终坚守初心,“保持不锈的乌兰牧骑称号”,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可以说,无论表演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乌兰牧骑都贴近基层农牧民的艺术心理,与广大群众心气相通,诠释着民族文化的心性,传递着党的声音和关怀,寓教于乐,从而引领了草原农牧民群众的思想境界、艺术情趣,“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据统计,截至目前,乌兰牧骑约有120多个节目在全国获奖,甚至有的还走出了国门,获得了国际声誉(如鄂尔多斯杭锦旗乌兰牧骑的儿童剧《和谐四瑞》、蒙古剧《阿拉腾鸿达嘎》在第14届格根木扎国际戏剧节上获得最佳编剧、最佳导演、最佳舞美、最佳男女主角、配角等19个大奖或提名奖),并且还培养出了像德德玛、拉苏荣、图力古尔,以及那顺、牧兰、金花等一大批艺术名家。在传播方式上,乌兰牧骑除了继续坚持送戏上门、面对面宣讲等有温度的演出方式以外,还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建立微信公众号、网络推送演出视频等形式,进而扩大了乌兰牧骑的声名和影响力。由于他们携带着红色基因,深情地热爱着草原、热爱着民族艺术,所以如今的乌兰牧骑已经成为内蒙古的艺术名片、草原文化的重要符号。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乌兰牧骑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其未来的前进方向在哪里?其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的回信中已做了深刻的阐述,那就是“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如今,中华民族已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没有哪个时代比现在更接近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梦想,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呼唤着亿万中华儿女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在这一过程当中,乌兰牧骑理所当然地被赋予了新使命与新作为,即继续继承乌兰牧骑精神,继续高扬乌兰牧骑这面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鲜艳红旗,让旗帜在新时代的使命中烈烈飘扬。今后乌兰牧骑前进的方向,一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扎根生活沃土”,不断创作具有民族气派的优秀节目,做到“人民在哪里,中心就在哪里;生活在哪里,创作就在哪里”,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热气蒸腾、力透纸背的好作品;唯有好作品,乌兰牧骑才有永久的生命力。二是要时刻牢记总书记“服务牧民群众”的嘱托,注重自身队伍建设,强化队员的思想政治素养,秉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乌兰牧骑精神,永远做草原人民的“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情谊送到草原的千家万户,完成好党的宣传队神圣使命。三是注重艺术创新。创新是艺术的魂魄,在根植基层、服务群众基础上,注重符合艺术规律的创新,创新艺术内容与形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研究新的时代特点,不断深入生活,不断探索群众喜爱的新的艺术形式,与时俱进,这是推动乌兰牧骑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法宝。

  乌兰牧骑,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新文艺的一个成功的实践。这个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时刻铭记:脚下有多少泥土,笔下就有多少真情,笔下有多少真情,文艺就有多少力量。只有牢牢地扎根基层、心系民众,作品才能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有力度、有温度、有气度,才能讲好草原故事与中国故事,“传得开、留得下”,才最终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因此,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征途上,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孜孜前行,是乌兰牧骑最重要、最庄严的使命和担当。

  (本版图片为乌兰牧骑演出现场,来源于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访我区文化艺术界专家学者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特刊
   第07版:特刊
   第08版:特刊
   第09版:特刊
   第10版:一线
   第11版:公益广告
红色基因是乌兰牧骑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