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天气愈冷,但在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里山镇新地村的黄芪种植基地,仍是一番热火朝天的丰收场景:伴随着引擎的轰鸣声,两台拖拉机牵引着铁犁将一棵棵黄芪从土壤中翻出,在拖拉机的后面,20多个村民熟练地将黄芪收集、归拢。这些刚刚被挖出来的黄芪形似枯树根,虽然其貌不扬,但它却是村民们致富的“宝贝”。
“为了在天气转凉前收完黄芪,我们这些天雇了20多个村民帮忙,前几天巴音乌素村的300亩黄芪已采收完成,这两天我们正抓紧采收新地村和新丰村的黄芪。”种植这片黄芪的内蒙古金诚定农牧业公司项目负责人黄丽介绍。
据了解,今年这家企业流转了千里山镇新地村、巴音乌素村、新丰村的1600多亩土地用于种植黄芪。黄丽告诉记者,由于黄芪对土地的要求并不高,还不喜水,所以管理起来难度并不大。而且黄芪目前市场行情好,价格稳定,销路有保障,预计每亩的收入能在4000元左右。而在以前,这里村民的土地大多以种植玉米为主,每亩收入最多只有400多元。如今依靠黄芪种植,这里的土地每亩产值翻了近10倍。今年,黄芪种植也被海勃湾区确立为特色种植项目加以扶持。黄丽的企业计划着明年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正在帮忙收黄芪的林金梅是巴音乌素村的村民,今年春天栽种黄芪开始,她就加入企业做工。从春天栽种到拔草、浇水、养护,再到现在的收获,林金梅全程参与到了黄芪种植过程中。按照每天120元的工钱计算,她一年在黄芪种植基地打工的收入就能上万。不仅如此,她还把自家的3亩土地进行了流转,每年每亩土地可以拿到600元的流转费。“以前自己种地,过了农忙就闲了下来,现在在企业打工,天天都可以有收入。忙完这两天,我还能去帮着晾晒黄芪,闲不下来。”林金梅笑呵呵地说。
黄丽介绍,今年他们企业和附近60多个村民建立了固定劳动关系,其中还包括1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59岁的杨文华是巴音乌素村贫困户,他常年患病吃药,老两口仅靠11亩农田和每月700元的低保金维持生计。今年,在好政策的吸引下,杨文华将家里11亩地全部流转,他还到黄芪种植基地从事浇水、拔草的工作。现如今,杨文华依靠土地流转费和工钱挣上了双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目前,发展中药材种植已成为海勃湾区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重要项目。
据了解,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现已流转土地1万多亩,其中荒地就有2000多亩。为充分利用好这些土地资源,海勃湾区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中药材、葡萄、果蔬等特色种植项目,着力打造黄芪种植基地、标准化葡萄园、观光果蔬采摘基地等产业,以此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精准有效地把贫困群众拉入农业产业链中,让更多贫困群众分享产业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