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考: 青春起航 放飞梦想

◎本报记者 院秀琴
通辽师范学院中文系77级合影。
2018年6月8日,呼和浩特市十四中考点,考生走出考场。 本报记者 王磊 摄
11月28日,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的高三学子正在备战2019年高考。邵崇山 摄
1977年的招生报名单和准考证。
1999年,包图雅所在的兴安盟巴彦呼硕第一中学高三四班毕业合影。
  高考,与一代代人的青春和梦想相连,与一个个家庭的期盼和希望相连,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相连,与国家的繁荣和兴盛相连。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高考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写下了辉煌的历史长卷。

  40多年来,多少草原儿女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这场意义非凡的考试,不仅对我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的公平公正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也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培养和储备了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为新时代内蒙古的繁荣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人命运因高考而改变

  1977年,关闭11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向内蒙古大地上的莘莘学子敞开,“知识改变命运”的号角,响彻城市乡镇、农村牧区,一代年轻人心中理想的火焰被重新点燃。

  那一年,全国570万名考生从农村、牧场、工厂、矿山、课堂等不同地方奔向考场,迎接人生的机遇和挑战,甚至不少父子师生、兄弟姐妹同时参加考试。

  1977年,24岁的续维国在通辽市一家歌舞团担任舞蹈演员,因主演大型讽刺喜剧《白卷先生》而红极一时。经过自学,他还在《哲里木报》上多次发表稿件,但由于没有初中、高中毕业证,续维国听说了恢复高考的消息也不敢说出自己的梦想。他每天晚上怀揣着想参加高考的纠结去演《白卷先生》,白天又忍不住去看只有举着高中毕业证才允许报名的拥挤场面。

  后来,小学班主任应邀来看他演出,并鼓励他去参加高考。“老师从布制手提袋中拿出一叠《哲里木报》,我发表的作品她都收集了,给了我很大的信心。”续维国回忆说,他拿着自己的作品去教育局毛遂自荐,获准破例参加高考,一举考入通辽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农业大学工作,如今已经是国家二级教授、一级作家,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回忆起当年的高考,他依然感慨万千:“高考实现了我小学生上大学的梦想跨越,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

  高考恢复后,像续维国一样通过这场考试改变命运的人不在少数。特别是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上大学。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

  为保障少数民族学生平等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内蒙古自1977年就开始实施少数民族考生照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我区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和民族教育的发展。40多年来,自治区贯彻民族政策的措施在调整中逐步完善和规范,为少数民族考生送去了求学深造的福音。

  如今在呼和浩特市公安局赛罕区分局工作的萨出拉,正是受益者之一。2007年,高中就读于通辽蒙古族中学的蒙古语授课考生萨出拉,考入内蒙古农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的民族预科。“对于我们纯蒙授的蒙古族来说,汉语可能是最薄弱的环节,直接学习大学的课程,肯定很吃力,上一年预科班的话,就会好很多。”他感慨地说。

  记者从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了解到,目前我区现行少数民族考生照顾政策包括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考生,可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和中学用朝鲜语授课的朝鲜族考生可报考少数民族预科班,蒙古语授课各民族考生(包括汉族)可填报列入相应蒙古语授课科类的少数民族预科班计划;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民族班,在同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生源不足时,可适当降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的招生录取执行教育部有关规定等。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高等教育的普及和个人价值实现渠道的增多,高考已经不再是决定前途和命运的唯一出路。

  “高考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只是一种选择,我相信只要有能力,人生出彩的路有很多条。”准备参加2019年高考的乌海市考生小李说。

  社会公平因高考而彰显

  不论家境、不论出身,人人皆可成才,人人都拥有通过努力拼搏去实现人生出彩的机遇,这正是高考所承载的社会公平。恢复高考40多年来,内蒙古从来不乏寒门贵子的佳话。

  1966年出生于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铁沙盖镇义发泉村的赵荣,对年少时为减轻父母负担帮忙干农活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太累了!实在是受不下来!”赵荣一家人全靠几亩薄田糊口,赵荣几乎不敢憧憬自己的未来。

  1986年,赵荣参加了高考,结果令全家人无比振奋:他考上了!如今,曾在内蒙古政法干部学校就读的他是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的法律顾问,“高考给我这样的农村娃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展,不会因为我的祖辈是农民就不让我上大学。”

  “高考除了它本身所具有的公平性,还促进了教育的公平。”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考招生制度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所建立的科学、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既保证了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又对基础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高考是最有公信力的考试,高考面前人人平等。它使‘果有才华能出众,当仁不让莫低头’这句话成为现实。可以说高考是量才尺,是客观公正地选拔优秀人才的公平尺度。”在内蒙古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段宏利看来,高考体现的正是公平公正竞争的精神,还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人才的选拔标准对社会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恢复高考使社会风气发生变化,人们开始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师重教,热爱学习,社会的文明程度逐步提高。

  40多年来,为了更有效、更公平地选拔人才,我区的高考工作一直在改革与探索中不断前行,既有技术方面的改进,也有制度方面的完善,还有价值理念方面的更新。

  高考改革始终回应着人民的关切,不断朝着更公平、更有效率的方向努力。从2012年起,我区将招生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面向兴安盟阿尔山市、扎赉特旗,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等8个集中连片的特殊困难旗县生源招生,提高了贫困地区考生考入重点高校的比例。2013年,自治区又增加了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旗县23个,共计31个旗县,招生院校和招生计划逐年增加。

  人才效应因高考而聚集

  恢复高考,不仅恢复了知识的尊严,恢复了社会阶层流动的通道,也是撬动改革开放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杠杆。改革开放以来,高考为改革开放和我区现代化建设甄选出一大批中坚力量。

  内蒙古民族大学数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包图雅的家乡在兴安盟科右中旗杜尔基镇塔拉嘎查,因为贫困,包图雅周围辍学的同学很多。

  1999年,包图雅考上了通辽师范学院,成为嘎查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那个时候,如果不是高考,像我这样生长在牧区的孩子,很难走出来,更别提教书育人了。”包图雅说。而如今,包图雅已经桃李满园,带出来的学生有好多成为我区各盟市中小学优秀的数学教师。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任何地区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才培养这一关键因素。”段宏利告诉记者,以内蒙古大学为例,自恢复高考以来,内大已经培养了约13万优秀毕业生,他们成为我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成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新成果,与恢复高考后培养的一大批骨干人才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内蒙古教育招生考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等方面来说,没有当年恢复高考,也就没有内蒙古今天的发展成就,因为任何时候一个地区的发展和进步,人才培养是最关键的因素。

  近年来,我区按照国务院的总体部署,确立了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蓝图和路线图,由此开启了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最系统、最全面、最深刻的新一轮高考改革。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段宏利介绍,高考作为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桥梁和纽带,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高考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刻思考的现实问题。”

  在新时代,高考早已不再是决定人生命运的唯一出路。然而,高考依旧承载着莘莘学子的青春梦想,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会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续写今后一个又一个40年的故事和辉煌。

  记者 手记

  高考,加油!

  □院秀琴

  高考对于如今的青年才俊而言,已经习以为常。而在高考恢复之前,许多人在艰辛劳作之余,依旧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暗自盼望着高考这一公平竞争机会的来临。采访中,我遇到的每一个参加过或者即将要参加高考的人,都对这个公平竞争的机会心怀感激。

  高考所倡导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理念,和它所建立的科学、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对基础教育具有导向作用。高考这根“指挥棒”,引导全区的中小学生安心学习、健康成长,为梦想拼搏。

  40多年来,高考本身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考试时间的变迁,到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再到招生项目和招生形式的变化……高考这块“显像板”,反映出教育理念的发展变迁:由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由包分配到鼓励自主创业,由注重知识到注重能力再到注重个人综合素养。

  未来,以高考为支点的教育改革,必将助力我区更多的年轻人人生出彩,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劲的人才支撑。高考,加油!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链接】

  我区高考改革进程回顾

  ◎恢复高考

  1977年12月,我区高考举行。考试形式为文理分科,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总分500分。

  ◎少数民族招生政策

  1977年—1979年,自治区规定,区内院校招收少数民族考生的比例不低于15%。

  1980年,规定区内招收少数民族考生比例为20%以上、25%以下。

  1980年,在一些高等学校举办了民族预科班。

  1982年,自治区党委决定,在少数民族考生照顾方面,录取少数民族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降低一、二个分数段。

  1990年,决定对蒙古语授课专业考生单独划线和录取;散居的少数民族考生在与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等。

  2004年,规定区内高校民族预科班生源为使用民族语言授课和加授民族语言的考生等。

  2006年,俄罗斯族作为我区聚居的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其考生享受同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考生同等待遇。

  ◎现行少数民族招生政策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考生,可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和中学用朝鲜语授课的朝鲜族考生可报考少数民族预科班,蒙古语授课各民族考生(包括汉族)可填报列入相应蒙古语授课科类的少数民族预科班计划。

  汉族以外的其他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民族班,在同批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生源不足时,可适当降分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

  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的招生录取执行教育部相关规定。

  2018年起,所有考生的高考加分不再累加。

  ◎全国统一高考时间

  1979年—2002年,全国统一考试时间为每年7月7日—9日。

  2003年开始,调整为6月7日—9日。

  ◎招飞

  1990年代,开始国航招飞。

  2003年,开始空军招飞。

  201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滨州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先后开始高校自行招飞。

  2018年,海军开始在内蒙古地区招飞。

  ◎高考科目设置改革

  1991年,我区开始实行高中毕业会考。

  1994年,我区高考科目设置实行文理两类的“3+2”科目组,即,文科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理科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

  2001年,我区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即“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2012年,我区开始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基础上的“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设置方案。

  ◎体育测试

  1996年,实现了体育测试的分组、成绩录入、得分换算、总分合成、成绩报告等事项的计算机管理。

  2000年,首次在径赛中全部采用电子设备记录考试成绩。

  2015年开始,首次开展体育单招文化课统考。

  ◎网上录取

  2000年开始,试行考生电子档案采集制作。

  2001年,全面实行远程网上录取,使用考生电子档案完成录取。

  2016年,成人高考取消纸质介质档案。

  ◎春季招生

  2001年—2003年,我区响应教育部多次高考的改革政策,在全国率先开展春季招生,面向对象为上一年落榜的往届生。

  ◎艺术类统考

  2006年起,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考生的统考数学成绩全部计入其文化考试成绩总分。

  2010年,首次开展美术类统考。2012年开始美术统考网上阅卷。

  2013年,首次开展音乐类统考。

  2013年,首次开展编导类统考。

  ◎高职单独招生

  2011年,首次在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举办高职单独招生;2012年,扩大为示范性高职和骨干高职;2016年,扩大为全部公办高职院校。

  ◎专项计划招生

  2012年,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主要为兴安盟阿尔山市、扎赉特旗等5个旗县和乌兰察布市商都等3个县)生源招生,极大提高了贫困地区考生考入重点高校的比例。

  2013年增加了国际级扶贫开发重点旗县23个,共计31个旗县,招生院校和招生计划逐年增加,目前的招生形式为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和地方专项3种。(本报记者  院秀琴  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本报记者 院秀琴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出彩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高考: 青春起航 放飞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