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高莉芹的散文集《听雨》,一篇一篇,你会随着她的娓娓倾诉和精心描绘,被引进一个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从飘忽的情感云烟中可见她心灵的闪光,聆听到她委婉曼妙的心曲。
散文是最适于表现作者自我感受的文体。古人云:“行文之道,神为主。”这个“神”,指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作者的思想是蕴于情中、融入情中的,随着情感的抒发自然表达。情是作品的灵魂,高莉芹笔下,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感时花溅泪,万物皆有情:河流张开了眼睛,春风奏响了爱情,雨声带着绵密的情思,秋意阑珊情未尽,冬雪飘飘情更浓。柳树报春,雄鸡报晓,风花雪月,都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作者寄予的情感。我们读着篇篇作品,被她的情绪感染着,在她的情感世界如沐春风,渐入佳境。
读高莉芹这部散文,还会随着她的脚步和笔触,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尽赏异域风情,奇妙景观,当然更少不了家乡丽景名胜。大千世界,处处皆是景,见景即生情,在她的笔下,文中有画,画中含情,寄情于山水,情景交融,令人心驰神往,更启人遐思。
在这部以情贯通的散文作品集中,可以看出最让作者纠结于心而如影随形的,是乡愁乡情。她住在城市里,听着窗外的雨声,梳理长发,每一根发丝里都串着一段少年往事;在风中,无论面对湿凉的海风还是甜腻的南国之风,她都会想起家乡的风,想起小时候在乡风的吹拂中,和小伙伴们一起到田野里捉蚂蚱的情景,在风中的糜子地里寻找黑糜霉子吃的情景,和小伙伴们在苇塘里捉鱼的情景……要过年了,她想起往昔过大年,父亲写对联贴对联的情景;过端午节,她会思念儿时住的老屋里弥散着的艾蒿味道;走进梨花盛开的园林,脑海中便出现了爷爷往日经营的梨树。更令她难以忘怀的,是母亲做的家乡美食的味道,端午的凉糕,中秋的月饼,还有那蒸熟的榆钱……那是她童年的味道,家乡的味道。今天再吃这些东西,不是为充饥,也不是为美味,而是为忆旧,“咀嚼那些在灯光下逝去的日子”。
还有,那在夏风中波浪涌动的麦田,夏日里充满生机的苇塘,那乡村的老屋,还有屋后的直芨,那含着柴草混合味的能够生出无限温情的炊烟,都像有一根无形的线,永远拴在她心上,牵动着她的魂,不时把她的思绪拉回到那久违的境地,让她不由地生出回归家园的向往和冲动。
乡愁、乡情是人们感情中最悠长也是最柔软的部分。高莉芹散文写作中,常常陪伴往日时光,享受岁月留痕,表现出浓浓的乡愁——一个离开家乡的人对乡土的思念,对曾经乡土文化的留恋。无论是在旅行途中,还是客居他乡,都常常触景生情,唤起往昔的憧憬和感情深处的回忆,总会想到那些家乡的经年往事,那些人;无论走到哪里,走多少路,都会想起在家乡走过的路,那是她通往精神家园的道路,是她“心灵的原乡”。这种对乡土不离不弃的情感,是最动人的。也正是这种情感,让作者伴着对过往的回望,对人生的回味,写下了这篇篇深情浸润的文字。
高莉芹这部散文集中,还有部分篇章是写人物的。文中不时出现她的父亲、母亲、爷爷和其他亲人的身影,抒发她深藏于心的亲情和感恩情怀。看似平淡的过往,却真情无限。更多的是写她的同事、朋友,她的发小,还有学生,文中寄寓着对他们的真挚友情、敬佩之情和赞美之情。她把与同事、朋友间的深厚友情看作是能够照亮精神世界的“生命中的太阳”,热烈赞颂。还有的篇章,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记述,表现了作者善良悲悯的情怀。
高莉芹的散文,不仅以情动人,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即耐人回味。在她对时光和人生的回眸中,托物言志,寓理于情,字里行间蕴含着许多人生感悟,使作品增添了许多哲理意味和思想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高莉芹这部散文集《听雨》,以真挚真切的情感,表现真实的人生,弘扬与人为善,书写景物之美、时光之美、情境之美、心灵之美,不失为一部“追求真善美”的有情有意的佳作。
在散文写作中营造美的境界、美的韵律,还要靠优美的文字。高莉芹的散文,文字是优美的,也是生动的、流畅的。她写“听雨”,微风细雨,随风急雨,暴风骤雨,各有其声。写庭院的雨,寺庙的雨,田野的雨,京城的雨,各见其景;写春的温情,夏的热烈,秋的绚丽,冬的清静,都如画似影,绘声绘色,可见她行文中的诗意化追求。
“花叶无语,人本有心,在细数花瓣的时光里,听到花开的声音;在叹息秋意渐浓的尘嚣里,目睹了落叶的优雅转身;坐在时光的摇椅里目送黄昏,一天一天从日历中翻过,一段故事在梦里重逢,那些闪光的思绪沉淀在岁月深处,成为生命里最美的风景。”让这些“风景”加上深情的“配音”,化作文字,成画成影,展现于世,奉献读者,我想这当是作者写作的初心。
让“许多散落的记忆,缠绕在心灵的枝头,在回望的倒影里,深情成一首诗”,谱写成一部情深意长的人生组曲,这就是高莉芹的散文集《听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