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一副快板生发的艺术思考

◎元夫
  前不久手机上传播的一则视频引起了笔者注意,这是一段在中原地区集市豆芽摊前的“莲花落”,全段200多句、1600多字,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打竹板 这边来/卖豆芽子发了财/小豆芽 弯弯腰/一天三遍把水浇/不发青 不发黄/你泡豆芽真在行/您的豆芽真干净……”“要你一块别伤心/不忘大哥你的恩/给我钱 我买馍/您的孩子考大学……”视频中的说唱人,穿着整齐,姿态从容,似是当地有一定名气的民间艺人。其实,过去中原和南方集市上这样的场景并不鲜见。笔者还从网上搜索到一段在韭菜摊前的“莲花落”,看场景是拍摄于真实的生活,其言辞技巧、仄韵,和着快板的节奏,令观场的人听得津津有味。

  快板也称数来宝、莲花落、竹板书、说鼓子、快板书、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等,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有不同称谓、语言和表演风格。其最初是沿街乞讨时用的一种方式,历史相当久远。说唱者拿着两片或多片竹板、或是两个半圆形可夹在指间的小铜片,在集市和村庄里巡说,有的说几句,有时说一段,直到给了米面吃食或零钱,便道谢离开。

  将快板最早运用到正面宣传,当数红军长征路上体现得最为生动。如影视剧中再现的,宣传文艺战士背着背包站在路边,打起快板说唱,行军战士在不停脚步的情况下,边走边听,有效地减除疲劳,受到鼓舞,继续向前。

  新中国成立后,快板才真正成为一种曲艺艺术。有的属个人爱好,更多则运用于业余和专业的文艺团体中,在广场、街道、舞台和荧屏上,训练、编排、演说着幽默段落,歌颂党和国家政策、好人好事、英雄人物的故事,成为一门广大观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简洁明快、风格独特的艺术形式,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快板源于中国民间,而将快板改造成可登上舞台和荧屏的大雅之堂、成为传播正能量的艺术形式,则是国人的智慧。

  快板这种艺术形式,由三两人乃至单人就能完成。我国民间还蕴藏着许多简洁的艺术形式,需要挖掘、改造和利用,对传播党的政策、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具有省时省力、富有生命力的功效,能很好地解决走村入户的问题。

  像乌兰牧骑这种艺术形式,就是活跃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它从诞生以来,以轻装简从、灵活机动的小分队形式,在广袤的草原上完成了文艺演出、宣传辅导、生产帮助、生活服务等多项任务和功能。其鲜明的特点即是队伍“短小精悍”、人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乐器“简单轻便”。这不仅适应地域广大的内蒙古地区,也同样适应广大农村牧区,特别是地广人稀、村户散落、交通不便的草原、山区,以及执行特殊任务的高原海疆、边防哨所等。其扎根生活沃土、服务基层群众的精神实质,同样适应所有的文艺组织和文艺院团。

  尽管当前艺术形式丰富多样了,各类通讯和传播手段发达了,但因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广大基层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依然强烈。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节约资源、节省人力、扩大普及面来看,仅靠专业文艺团队是不够的。当前社会各层面和民间蕴藏着大量的文艺团队和爱好者,实力强大、热情高涨,但还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归属,缺少舞台和用武之地。如何整合和运用好这支强大的队伍,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文艺大军中的重要力量,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指示精神的具体体现。

  各类刀、叉、匙、盘是西餐的标配,貌似雅致但繁复,就吃饭而言一双筷子就可以简单完美地解决问题;钢琴、大小提琴、管号满台是一场音乐会,而一双快板、一把胡琴、一支箫笛同样可以启迪人心、鼓舞士气。坚定文化自信,要更好地结合中国特色、地区特色,运用好各种艺术形式,只有这样,才能讲好身边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读郑茂文长篇小说《玻璃脆》
~~~——读高莉芹散文集《听雨》
~~~◎元夫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要闻
   第07版:出彩
   第08版:要闻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彩虹
都市、生态与爱情三重奏
情深意长的人生组曲
由一副快板生发的艺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