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5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岁月深处的神秘古城

古城南瓮城
西墙建造材料为粉土
高大的城墙
古城马面
古城内的陶片
  □文/本报记者  阿荣  韩继旺  图/刘斌

  一座座沐浴千年风雨的草原古城,因历经沧海桑田、岁月更替而更显从容深邃,因历史厚度和人文积淀而愈加经典耐读。

  地域辽阔的内蒙古,地理环境丰富而多彩。数千年前,这里就存在令人惊叹的文化形态。西汉时期,这里建造了较多的城郭和军事交通要塞。元朝在草原营建的城市对世界文化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这里兴建的城池逾500座。

  让我们一起目睹草原古城的绚丽身姿,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拂去历史浮尘,探寻古城印迹。       ——编者

  

  细微的春雨伴随着金色的斜阳,轻轻地落在悠古的新忽热古城,高高的土城墙经千年风雨的雕琢,愈显雄浑与苍凉。

  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每当晨曦,古城城墙上就会雾气氤氲,鸡鸣阵阵,一对金鸡在城墙上起舞,城内金环闪闪,可望而不可及。

  新忽热古城位于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北望阴山,南瞰黄河,处于我国古代南北战略要道上。这是史上著名的汉代受降城?是成吉思汗征西夏首攻的城池?还是唐代横塞军军城?去年内蒙古考古人员对藏于岁月深处的新忽热古城遗址进行新一轮考古发掘。

  历史烟云

  远远望去,古老的新忽热河、摩棱河,依然陪伴着这座神秘的古城。古城遗址坐北朝南,规模宏大,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古城东墙、西墙均约910米,南墙790米,北墙约810米。墙体建造方法为夯土版筑,夯层平均厚15厘米,建造时采用纴木结构,东、南、西墙建造材料为粉土,北墙建造使用了灰土。城墙遗存最高达8米,顶宽1至3米,基宽12米。东、南、西三面墙体中部各设一个城门,门宽5米,门外设瓮城,四角有角楼。古城墙体均有马面,城池北部有建筑基址,城内外地表散见大量建筑构件和陶器残片。”乌拉特中旗文物管理所所长刘斌介绍说。

  新忽热古城遗址于上世纪20年代被发现。1956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内蒙古考古专家对此城址进行了考察。1988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乌拉特中旗文物管理部门对古城进行了全面考察。2006年,古城遗址被列入内蒙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在乌拉特中旗新忽热古城研讨会上,大部分专家认为,古城为西汉初建,历代沿用。2013年,新忽热古城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2013年考古调查和碳十四的检测,以及2018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证实,新忽热古城遗址是一座唐代古城。去年的考古发掘主要对古城东门、东瓮城门和城内建筑进行清理。发现在建筑遗址地面上有一层保存状况较好的白灰面,厚度2至4厘米。发掘出土的莲花纹瓦当、房基柱础、砖瓦等均为唐代文物,结合相关史料记载,可认定,古城址为唐朝横塞军治所。” 刘斌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文平说,唐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并不是修筑长城,而是采取“军镇加游防”的方式,囤积重兵于若干个据点,外围配合以游军巡防。横塞军就是这样的据点。公元749年,唐朝为加强防御能力,修筑横塞军军城,武状元郭子仪任横塞军使。由于“地偏不可耕”、交通等原因,横塞军军城使用5年便废置。

  “也有专家学者推断新忽热古城遗址是唐朝的燕然都护府,建于公元647年,仅存在15年便迁往今蒙古国。” 刘斌说。

  早前,许多考古专家根据新忽热古城遗址内采集的汉代陶片、唐代钱币、西夏陶器残片等文物分析,认为在此地域,西汉时期就已经建城,是时为汉代受降城,后经南北朝、隋唐、宋、西夏、元明等沿用和扩建。“虽然现在已证实现存古城为唐代修建,但对汉代已建城的说法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否定答案,至少,目前还不能排除新忽热古城遗址最早为汉代古城的推断。” 刘斌说。

  考古专家根据在新忽热古城内发现的大量西夏陶器,以及2013年对古城进行的碳十四检测,确认古城与西夏有关,根据近几年在乌拉特中旗境内发现的西夏文物和资料推断,乌拉特中旗曾是西夏领地,而古城作为一座塞外军事治所,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曾为历朝沿用,至宋代时,更是其加强边疆的重重之地,因此将此城加以扩建。此城作为西夏边城,为西夏黑山福威军司所属边城。到蒙元时期,新忽热古城是通往漠北的驿站之一,到明代逐渐衰落。

  重要枢纽

  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考古专家陆续到新忽热古城考察,认为此城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为汉代因杅将军公孙敖所建。1982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将新忽热古城标注为汉受降城。西汉统治者为什么要在“阴山旁、黄河岸”建受降城?据《汉书》等史籍记载,武帝初年,匈奴乌维单于死,其子乌斯庐继位,乌斯庐年少,故称儿单于。“儿单于年少,好杀伐,国人多不安。左大都尉欲杀单于,使人闻告汉曰:‘我欲杀单于降汉,汉远,即兵来迎我,我即发。’初,汉闻此言,故筑受降城。”汉宣帝时,放弃在外长城驻兵,此城逐渐废弃。受降城筑于塞外,成为一座连接汉朝和匈奴的孤城。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同西汉结好,曾3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呼韩邪单于曾居住的光禄塞就在新忽热古城南20公里处。“单于自请愿留居光禄塞下,有急可保受降城”。由此可见,昭君自长安出行,至光禄塞住了一段时间,极有可能再由乌拉特草原的受降城,北上漠北单于庭。

  “关于新忽热古城遗址为成吉思汗征西夏首攻城池之说,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征西夏时首攻的是兀剌海城,而兀剌海城恰恰就是元明时新忽热古城的称谓。据史料记载,当年成吉思汗征西夏时,是借道时属金朝的汪古部而西进的,汪古部的都城敖伦苏木古城位于今达茂旗,与新忽热古城毗邻,新忽热苏木北有一条古道,可直通敖伦苏木古城,在这条古道上,有一处地方伫立着许多石头桩子,当地人传说是成吉思汗在这里屯兵休息时栓马的桩子。” 刘斌说。

  “新忽热古城北依阴山、南控河套平原,位于南北战略要道上,是重要的交通枢纽,而位于达茂旗的敖伦苏木古城为汪古部落的城池,恰与新忽热古城形成对角之势,当年汪古部曾为金朝守关。根据在乌拉特中旗遗存的西夏古城障和达茂旗的金界壕判断,这两个地区正好是金与西夏的边界地带,此处应是成吉思汗征西夏首攻之城池。” 刘斌说。

  保持风貌

  “对新忽热古城遗址实施加固工程,使古城址保持原始风貌。” 刘斌说。

  据了解,新忽热古城遗址抢险加固工程项目于2016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2017年抢险加固工程设计方案由内蒙古文物局批准实施。2018年6月经请示内蒙古文物局,工程开始进入前期考古清理和实验阶段。同年6月15日,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考古专家和技术人员指导和参与新忽热古城东瓮城和东大门的考古清理工作,目的是找出墙体抢险加固的依据。并且以最小干预的原则,对墙体掩埋浮沙进行人工清理。

  专业人员将浮土剥离,一段段城墙墙体重见天日。有的地方的城墙被浮土掩埋了3米多深,将这些浮土从城墙上剥离下来是为了更好的研究城墙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为考古提供更精准的数字。

  据了解,在新忽热古城遗址附近将建一个与古城址风格相匹配的观景台,游客登上观景台,古城全貌尽收眼底,这样既有利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又可以保护古城遗址。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5版:文化
   第06版:文艺评论
   第07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8版:公益广告
岁月深处的神秘古城
故乡的石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