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宝黄玉龙险些成烟嘴

  □文/本报记者 高瑞锋

  图/庞雷

  C形黄玉龙(如图),国家一级文物,赤峰市翁牛特旗博物馆镇馆之宝。初见第一眼,记者便被它如真似幻的质感所惊艳:通体微微蛋黄色,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好似生命的脉动流淌在其间,神秘、柔美,娴静中让人感觉到它的高不可攀……

  然而,就是这样一件美艳不可方物的红山文化玉器,却在民间颠沛流离了整整38年,直至1987年才回到它的应居之所——翁牛特旗博物馆。经专家鉴定,它的年代比之前发现的国宝碧玉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还要早,还要珍贵。

  下面,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1949年春季。

  彼时,翁牛特旗山嘴子乡新地村24岁村民马忠信在本村东拐棒沟半山腰开垦荒地,推着木犁的他突然感觉到犁铧被什么东西挡了一下,经查看,犁铧尖上套了一个“铁圈”。他好奇地擦掉“铁圈”上的土,对着太阳一照,“铁圈”里透出像鸡蛋黄一样的颜色。

  在当时,乃至此后的29年里,马忠信和家人只知道这个从土里翻出来的东西是个玉器,挺好看的,却不知道它就是以后震惊考古界的国家一级文物C形黄玉龙。

  1978年,此时距离黄玉龙被发现已经过去了29年。这年,两个决定黄玉龙未来走向的关键性人物出现了,他们就是当地农民李井荣和马跃。

  李井荣是翁牛特旗广德公镇炒米营子村人,马跃是山嘴子乡朱代沟村人,两人系远房连襟。此时,马忠信一家为了生计,举家几经搬迁,来到了朱代沟村生活,和马跃成为了同村人。

  重点说说李井荣。此人当年47岁,在农村也算是个有本事的人,农闲之余做着小生意,在周边十里八乡给南方或者当地的厂家收购皮毛,几年下来,手中颇有余钱。李井荣嗜好吸烟,一直以来有个心愿,希望有个好看的烟嘴,但久未觅到。

  此年6月的一天,李井荣走村串户收购皮毛,遇到了连襟马跃,闲聊中,马跃拿出一个黄玉圈圈,问他要不要,并提议说这是个做烟嘴的好材料。李井荣不识玉,但是黄玉圈圈的色泽吸引了他,加之马跃的鼓动,就有点小心动,拿出小刀在黄玉圈圈上使劲划了一下,竟然半丝痕迹都没留下。

  他曾经听人说过,玉,只要硬度高、色淡、透就是好玉。这3个特点黄玉圈圈都符合,看来做烟嘴不赖。思谋过后,李井荣以120元的价格和马跃成交。

  120元,这在当时当地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钱,能顶工薪阶层4个月工资的总和;对农民来说,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对于李井荣来说,也就是倒腾一车皮毛挣的钱,不算多大事儿。

  马跃拿着这120元,给了马金海60元,自己留了60元。

  马金海是谁?马忠信的二儿子,马家当时的当家人。

  2个月前,为了给患病的母亲治病,苦无药费,马金海想到了那个随着他家多次搬迁的黄玉圈圈。29年来,马家人虽然不知道这个东西的具体价值,但也把它当成个稀罕之物小心翼翼的保存着。如今,家里遇到了过不去的坎,觉得是时候拿它换些钱了。恰好,村里来了2个收购金银器的南方人,马金海就想着要卖给他们,结果被马跃碰到拦住没卖成。不卖给外地人也行,但是母亲的病怎么办?马金海就把黄玉圈圈给了马跃,让他联系卖家帮着出售。

  就这样,黄玉龙辗转到了李井荣手中。

  让我们继续顺延时间,来到1987年。

  买回黄玉圈圈后,李井荣并没有立即拿它做烟嘴,而是把它束之高阁了9年。9年之后,才决定让在翁牛特旗行政单位上班的亲戚找个会做烟嘴的人,把它做成烟嘴。

  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李井荣的亲戚见到后,看到黄玉圈圈的外形和早前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国宝碧玉龙很相似,怀疑它是件文物,便劝说李井荣做完鉴定后再做烟嘴也不迟,李井荣欣然同意。

  就这样,在亲戚的带领下,李井荣带着黄玉圈圈来到了翁牛特旗文管所(今翁牛特旗博物馆前身)。翁牛特旗文管所时任所长贾洪恩慧眼识真留下了黄玉圈圈,并带着它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找到曾给碧玉龙鉴定的考古界泰斗苏秉琦先生。苏先生看后,非常激动,他说,这是红山文化时期代表性遗物——黄玉龙,从做工看出,它的年代比碧玉龙还要早,它的价值比碧玉龙还要珍贵。

  如此误打误撞,历经38年颠沛流离,国宝黄玉龙终于被验明真身。

  经研究,部分专家认为黄玉龙的玉质为岫岩玉,在古代,它可能是当时祭祀时所使用的礼器,地位尊崇。

  1993年,黄玉龙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一级文物。

  如今,黄玉龙闲适地躺在翁牛特旗博物馆玻璃展柜里,对每个前来瞻仰和膜拜它的人,均报之以淡然一笑,悠然中尽显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绝色风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国内新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论道
   第06版:评论
   第07版:先锋
   第08版:收藏
国宝黄玉龙险些成烟嘴
《进步日报》: 新中国第一个 “五一”节专号
《柳塘归牧图》
清代玛瑙童子 荷叶笔洗
汉代青铜熨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