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核心提示

  内蒙古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区域协调发展是内蒙古全面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实现服务全国大局与加快自身发展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

  只有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决破除地区之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孟青龙

  当前,内蒙古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近年来,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内蒙古在服务好全国大局的同时,努力推动自身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依然存在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东部盟市和沿边等地区发展不充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两次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都提出了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殷切嘱托,这也是内蒙古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所在。站在新起点,只有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时代要求

  区域协调发展是内蒙古全面深度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实现服务全国大局与加快自身发展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西部开发开放、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从地理区位而言,内蒙古既是建设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省份又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既是西部开发开放的省区之一又属于东北全面振兴的范畴,既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又向南联动长江经济带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显而易见,在国家区域发展重大战略中,是各大区域板块互动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地带。因此,谋划好内蒙古发展,依托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开发开放、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地缘相邻的优势和与长江经济带等的良好交流合作基础,向北与“一带一路”对接,向南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对接联动,向东与东北振兴链接,向西与西部开发开放融合,既可以积极主动地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构筑全国发展一盘棋的重要战略支撑点,也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借势借力发展,形成“北上南下、东进西出、内外联动、八面来风”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是内蒙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内蒙古东西狭长,横跨三北,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基本区情,不仅存在呼包鄂经济区与东部盟市发展差距较大的难题,而且沿边地区、贫困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等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依然薄弱、脱贫压力较大。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最大的制约因素是东西部发展差距大,最艰难最繁重的任务在老少边穷等地区。党的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第二阶段即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只有紧紧围绕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在推进沿黄经济带、东部盟市区域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提升沿边地区、贫困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中增强发展后劲,才能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

  区域协调发展是内蒙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并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重要举措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优化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布局,实施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对内蒙古而言,更是如此。我区原先的经济空间布局在较大程度上受限于不同区域的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等资源禀赋,这导致不同区域之间长期非均衡发展,由此引发和积累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比较突出。只有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不断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才能在全区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良性互动,形成资源配置效率高效和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均衡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空间布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尽快补齐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

  一方面,从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看,内蒙古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东北振兴战略为例,尽管东部盟市与东三省有很多相同或相近的产业问题,但与东三省相比,东部盟市存在着“发展阶段性”差距。再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例,虽然我们在产业对接转移、绿色农畜产品和能源供应保障、旅游休闲度假等方面与京津冀的互补性强,具有建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协作和辐射带动区的优势,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尚有较大提升空间。

  另一方面,从自身看,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亟待解决。首先,沿黄生态经济带与东部盟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其次,沿黄生态经济带和东部盟市各自内部发展不协调。就沿黄生态经济带而言,主要是生态环境承载压力较大、荒漠化土地面积比例高,产业同质化竞争普遍,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和高端创新型人才等发展要素保障能力有待继续提升。就东部盟市而言,主要是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人才严重短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第三,贫困地区和沿边地区、人口较少民族与少数民族聚居区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特殊的历史、自然和地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同其他地区相比,一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仍需尽快补齐制约我区区域协调发展的短板。

  立足优势推进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坚持目标与问题导向相结合,主动融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全面振兴东部盟市,加快发展沿边地区,统筹发展贫困地区和民族聚居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积极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向北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向南与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向东与东北振兴链接,向西与西部开发开放融合,把内蒙古构筑成为全国发展一盘棋的重要战略支撑点,借势借力发展,实现服务全国大局与加快自身发展的有机统一。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畅通乌兰察布、锡林郭勒、赤峰等毗邻盟市与京津冀之间的交通、能源等通道,主动承接北京市大数据云存储平台、高新技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商贸物流、现代农牧业等产业和科教文卫等社会公共服务转移,支持赤峰、乌兰察布、锡林郭勒建设京津冀地区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积极与京津冀开展园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等共建合作。推动东部盟市融入东北全面振兴,畅通满洲里—海拉尔—齐齐哈尔、锦州—朝阳—赤峰—锡林郭勒—珠恩嘎达布其等交通通道,协调解决跨省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重大事项,探索共建产业合作发展平台,推动通辽、赤峰与铁岭、四平、辽源等地区协同创新,共同打造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的中心枢纽。主动对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合作,推动发达地区科技、人才、产业优势与我区资源、政策优势有效对接,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建设蒙晋冀(乌大张)长城金三角合作区,支持乌兰察布建设冬奥会辐射延伸产业基地。推动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共同完善经济区政策、整合能源资源等要素,强化基础设施、产业、人文等领域合作。推进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共建共保生态环境,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引导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统筹沿黄生态经济带与东部盟市发展。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因此,必须在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风景线”要求基础上,推进统筹沿黄经济带与东部盟市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打造沿黄生态经济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退耕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和矿区治理等工程,开展沿黄生态走廊建设、阴山北麓绿化和乌梁素海治理,加强沿黄环境污染联防共治。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加快传统资源型产业绿色化改造,建设沿黄特色农业长廊,推动资源要素向高端、智能、绿色领域转移。建设跨盟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引进培养创新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队伍,攻克煤化工高煤耗、高水耗、高碳排放等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发展现代能源经济,坚持煤电油气风光并举,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建设和CNG、LNG产业链延伸,建设国家级煤炭交易市场,打造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扶持“四新”经济、“四众”模式,促进互联网、智能制造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构建沿黄经济带旅游协同发展联盟。共建共享现代基础设施网络,畅通联动蒙晋陕宁的沿黄高速路网,推动呼和浩特至银川、南宁高铁和呼和浩特新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施蒙西至天津、上海庙至山东电力通道配套电源项目,争取国际通信专用通道落户。推动呼包鄂协同发展、乌海及周边地区转型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建设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

  按照国家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部署,全面振兴东部盟市。推动东部盟市全部纳入东北四省区交界带国家级生态经济区,在实施好重点生态工程的同时,下大力气开展呼伦湖和科尔沁、呼伦贝尔沙地综合治理。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为企业提供登记、建筑许可、纳税和信贷等便利。进一步扩大电力交易规模,加快国有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绿色化标准化精细化发展、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业探采选冶加一体化发展、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利用和精深加工,加快发展大数据、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科技、中蒙药等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和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互联网+”行动,推动农牧业“接二连三”、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农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能源、蒙药等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培养集聚科技创新、经营管理、高技能等人才。完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支持东部盟市与沿黄经济带开展对口合作和干部交流。加强东部盟市间合作,打造“海满阿”旅游区。

  提升沿边地区开放合作水平。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充分发挥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等重点口岸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形成东中西各具特色、功能齐全、产业配套、服务完善的沿边开发开放经济带,构筑“一带、多点”的开放新格局。推进乌力吉公路口岸和策克、甘其毛都、珠恩嘎达布其、阿尔山、满都拉铁路口岸建设,协调建设满洲里平行车和二连浩特整车与平行车进口口岸,支持沿边地区设立粮食、水果、肉类等制定口岸。提升跨境通道互联互通水平,创新口岸监管模式,优化查验机制,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加快满洲里、二连浩特国家开发开放试验区和额济纳等自治区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推进呼伦贝尔中俄蒙经贸合作先导区建设,支持满洲里、二连浩特边民互市贸易区深度开放,支持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阿尔山市创建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推进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拓展边民互市贸易、旅游购物贸易、市场采购贸易等贸易方式,引导旅游、运输、建筑和文化、教育等服务贸易健康发展。提升企业跨境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模式。做大做强进口木材、煤炭、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等进口资源加工业和农畜产品、机电、轻纺等出口加工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会展、金融和跨境旅游等国际现代服务业。推动沿边地区与腹地联动发展,建立沿边地区与沿黄经济带、东部盟市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机制,加强与中欧班列开行地区合作,提高进口能源资源加工转化利用水平,加快实现由各类资源“酒肉穿肠过”向“金银腹中生”的转变。完善联通沿边口岸与内陆腹地、沿海港口高效对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深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充分发挥兴边富民行动资金的引领作用,吸引和带动大量其他资金投向边境地区。优先推进生态护边,加强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等工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动植物疫病疫情防控网络。推进强基固边,大力实施村村通公路、游牧民定居、危房改造、牧区人畜安全饮水等工程,完善棚圈、储草棚等畜牧业基础设施。推进产业兴边,扶持农牧民养殖合作社和家庭牧场扩大养殖规模、优化经营方式、调整畜群结构,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绿色建材、能源和原材料等特色加工制造业和商贸物流、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等服务业,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牧区电商、农畜产品定制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民生安边,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沿边地区教育、民族医药卫生和文化事业全面发展,逐步提高抵边一线和抵边乡镇居住的非一线边民补贴标准。

  补齐贫困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短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旗县全部摘帽。严格坚持现行扶贫标准,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聚力深度贫困地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大特色种养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旅游、电商、光伏等产业扶贫力度,全面完成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扎实推进转移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保护扶贫、健康扶贫和兜底保障扶贫,积极开展社会帮扶脱贫。强化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责任制,落实自治区级包联领导、定点帮扶单位、专项扶贫各工作推进组、派驻贫困旗县工作总队、驻村工作队脱贫攻坚责任。加强脱贫监测,严格的考核评估,健全返贫防范机制,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

  繁荣民族聚居区经济。统筹区域因素、民族因素和人口因素,完善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实施差别化支持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扶持力度。完善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城乡基础设施,加大就业、教育、医疗等投入力度,提高生产生活保障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鼓励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民族医药、生态文化旅游、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等特色产业。加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扶持民族贸易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

  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决破除地区之间利益藩篱和政策壁垒,加快形成统筹有力、竞争有序、绿色协调、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引导科技资源按照市场需求优化空间配置,推动呼包鄂、海满阿等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一体化区域市场,建立健全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初始分配与交易制度。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鼓励生态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黄河等流域下游与流域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关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增强旗县级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跨区域流转衔接制度。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充分考虑区域特点,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财政、产业、土地、环保、人才等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因地制宜培育和激发区域发展动能。实行差别化的区域绩效考核,突出绿色政绩考核导向。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出彩
   第05版:国内国际新闻
   第06版:论道
   第07版:评论
   第08版:先锋
推动内蒙古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层次迈进
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