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退而不休守初心 倾情助学三十年

——记北京市军休干部陈荣超与妻子杨玉仙
  □新华社记者  梅常伟

  家中唯一一台空调安装在卧室,斜对着床,已经用了近20年,机壳有些许发黄;床的左侧,一个淡紫色的塑料收纳架,最上面那层塌倒半边,缠着加固用的胶带……

  贫寒,还是俭朴?答案,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选择。

  1991年,一个偶然机会,房屋主人——退休不久的陈荣超与妻子杨玉仙,在电视中看到希望工程的公益广告:一张大眼睛女孩的照片,写着“我要读书”。从此,家里的钱被赋予新的“志向”。

  “捐建一所希望小学,要20万。”陈荣超说,他和老伴退休时手头只存了几万元钱,缺口有多大,他们心知肚明,但还是下决心攒钱建学校。

  计划中的校址位于四川雅安。新中国成立之初,家境贫寒的陈荣超、杨玉仙入伍,随62军参加了解放雅安的战斗。其间,陈荣超染上恶性疟疾,生命垂危,一位姓何的婆婆收留照顾他,救了他一命。

  “党和部队培养我成才,人民群众救了我的命,我这一辈子就是要报恩,要为人民做事情。人退休了,这份心不能跟着退。”陈荣超说。

  退休金有限,多攒就意味着少花。杨玉仙把能停的开支都停了,全家吃穿用度仿佛“遭了灾”,连卖废品她都算计着,自己送到收购站,多换几个钱。

  日子久了,邻里之间难免议论,夫妻二人“抠门”出了名。

  闲话,哪听哪了,从不分辩。杨玉仙说,钱一天不攒够,事就一天不敢说,生怕兑现不了。

  可尽管早有“持久战”的准备,他们也未曾料想,这一等就是9年。

  第一次功败垂成是在1996年。眼看钱就要攒够,他们的儿子却身患重病,还下了岗。陈荣超夫妇接济儿子一家共渡难关,捐建学校的计划不得不推迟。

  转眼又是3年节衣缩食,胜利在望。这一次,陈荣超病倒了,突发大面积心梗,医院接连下了3次病危通知。他以为所剩时日不多,夜深人静时给杨玉仙交代了两件后事: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继续攒钱建学校。

  后来,陈荣超转危为安,计划加快推进。

  2000年,雅安市解放50周年。以陈荣超、杨玉仙的20万元为启动资金,当地政府在芦山县龙门乡筹资建校,命名为“晨阳希望学校”。

  “晨阳”的寓意,一是早晨的太阳,代表希望;二是取陈荣超、杨玉仙的姓氏谐音,以作纪念。

  “未来是孩子们的,国家要靠他们建设。”陈荣超说,看着一茬又一茬孩子在学校学习成长,他和老伴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2005年,他们捐建的第二所希望学校——晨阳中心校在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落成。

  2006年,第一批晨阳爱心书屋投入使用。

  截至今年7月,陈荣超夫妇共在四川、云南、江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建成晨阳爱心书屋38个,累计捐资助学超过110万元。

  “起初没有计划,攒上两三万元钱,就建一个书屋,建完接着攒,花了多少钱也没细算过,都是为了孩子,花再多都值得。”陈荣超说。

  去年,他们制定了第一个“三年计划”,时间从2018年7月1日到2021年7月1日,计划的内容是:为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雅安市等地的8所学校捐建书屋;回访14所建有书屋的学校,奖励读书之星、优秀学生、书香家庭和模范家长。

  实施第一年,陈荣超夫妇超计划完成任务,捐建了4个书屋,回访了6所学校。

  事实上,他们的身体情况早已不适合如此奔波。陈荣超的心脏下壁部分纤维化,并伴有多器官衰竭;杨玉仙患有心衰,后背无法直起,胳膊只能勉强抬到与肩平齐……

  今年,是两位老人立志助学的第29个年头,陈荣超87岁,杨玉仙86岁。为了就近方便,他们在成都找了一家养老院,当作“前进基地”。

  “我们老两口都有一种紧迫感,怕自己坚持不到三年期满,所以趁现在干得动,能多干一点就多干一点。”杨玉仙说,如果在家闲着,或者去医院躺在病床上,他们不甘心,宁愿倒在捐资助学的路上,因为那是他们的“战斗岗位”。

  不久前,又一次助学途中,他们给家人留下遗嘱,“万一在助学过程中发生意外,由我们自己负责”,“遗体就近捐献医学研究”,落款:“深深爱着你们的陈荣超、杨玉仙”。

  (新华社北京8月2日电)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退而不休守初心 倾情助学三十年
外交部:如果美方加征关税 中方将不得不采取必要反制措施 一切后果将由美方承担
美又施关税威胁背离正轨 更解决不了问题
“把一切献给党”
走进故宫过暑假
绣出河山一片春
抓住糖尿病宝贵的治疗时机
遗失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