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桂英没有想到,当初她力挽狂澜的一个举动,不仅挽救了一个即将倒闭的老企业,更重要的是将古老的阿拉善仿古地毯工艺传承了下来。一个国家非遗保护项目得以存世。
2008年10月,也就是在冯桂英成为阿拉善右旗民族工艺地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的第八个年头,阿拉善仿古地毯织造技艺正式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冯桂英被命名为该项目的传承人。
“听到这个消息很欣慰,是对我们多年的坚持和努力的一种肯定、鼓励和鞭策。”谈及阿拉善仿古地毯入选非遗项目,冯桂英这样说。
说起冯桂英与阿拉善仿古地毯的情愫,还要从1992年她初到阿拉善右旗地毯厂算起。当时,在任财务岗的她,每每闲下来,就到地毯厂生产一线与织工姐妹们学习织造技艺。“说不出的喜欢。”冯桂英这样描述自己与阿拉善仿古地毯的感情。
在此之后,不甘于坐办公室的冯桂英更经常地出现在厂房里,花时间精雕细琢这项她喜欢的手工技艺。经年累月下来,心灵手巧的她练就了一身地毯织造技艺。
2000年,公司面临破产危机,这一度让在职员工陷入恐慌,企业员工养老、再就业以及民族地毯工艺传承等一大堆问题接踵而至。
爱厂如家的冯桂英当仁不让,率先东挪西凑15000元入股地毯厂,并积极呼吁同事们以参股的方式参与重组地毯厂。通过她走家串户地做思想工作,同事们重拾信心,纷纷出资入股。
在原公司宣告破产的一个月后,冯桂英拿着同事们协力筹措的40万元资金,改制成立了阿拉善右旗民族工艺地毯有限责任公司。
彼时,冯桂英年仅30岁。
她的勇气和魄力令人折服。对此,冯桂英轻描淡写地说:“企业破产,就面临着员工失业。这些织造技艺女工的学历都不高,上有老下有小,地毯织造手艺是她们赖以生存的手艺。而且作为阿拉善仿古地毯的继承人,我们希望能把这项民族手工技艺发扬光大。”
正是缘于对阿拉善仿古地毯由衷的热爱,以及肩负着传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使命和责任,让冯桂英勇担改制重责,一往无前,无所阻挡。
公司改制当年就实现扭亏为盈。当大家均沉寂在盈利的喜悦中时,冯桂英却清醒的认识到,技术革新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出路。为此,她成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对植物染色技术和传统绘图工艺进行改良创新,攻克了织毯过程中均染度、色牢度差、过渡色不易融合等问题。其中,植物染色技术的创新引领了西北地区手工地毯行业的发展。
20余年来,冯桂英一直把继承和保护阿拉善仿古地毯织造技艺作为必达的使命和责任。在她的苦心经营下,公司逐渐发展壮大,生产的手工100——140道仿古地毯、艺术挂毯和200道丝织地毯等系列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客户青睐,远销欧美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