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蒙古铁蹄马》:

蒙古族马文化符号的故事阐释

  ◎孙书敏

  日前,我区作家天热长篇历史小说《蒙古铁蹄马》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多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发言,从不同角度对《蒙古铁蹄马》进行了深入评析。

  《蒙古铁蹄马》历时10年创作而成,是内蒙古作协“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推出的优秀作品,今年1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该部作品讲述了中日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内蒙古草原反抗日寇和清朝腐败政府、保护草原、保护珍贵的蒙古铁蹄马可歌可泣的斗争故事。该部作品题材独特,写作手法新颖,人物形象饱满鲜明,语言富有浓郁的游牧生活色彩。作品一经出版,即引起广泛关注,被文学界誉为新时期草原小说的经典之作。本版今日刊发3位评论者对《蒙古铁蹄马》的评论文章,以飨读者。

  ——编者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曾对内蒙古各族人民提出殷切希望:干事业创业就要像蒙古马那样,有一种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精神。蒙古马的生存条件恶劣,既没有舒适的马厩,也没有精美的食物,却可以在风霜雪雨的大草原上驰骋。蒙古马作为草原精神的符号,是草原精神在当代的呼唤与回应。

  对蒙古马的符号化凝炼和表达,当前的文学界久未有人以此作为题材,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蒙古马符号,传达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可喜地见到了天热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蒙古铁蹄马》近期出版。这部作品以小说的形式,建构了蒙古马的文化符号,用文学故事的形式,深度阐释了晚清时期蒙古民族的精神形态。

  小说讲述了草原上王府的故事。弘吉剌部历来擅长驯养官马,优质的百岔川蒙古铁蹄马让日本人垂涎三尺。旺都特王爷、满都拉王爷、从日本留学的王爷家第三代精英——苏和,三代人坚持不懈地在逐渐颓败的历史洪流中分别选择依靠清政府、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资金、帮助民主革命来保护蒙古马,保护草原。他们与日本人展开了斡旋与斗争。小说描写了中日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反抗日寇和清朝腐败政府、保护草原、保护珍贵的蒙古铁蹄马可歌可泣的斗争历程。

  这部小说提炼了一个核心问题,作品拷问晚清时期蒙古民族的历史精神是什么?它以什么形态呈现的?这些问题通过故事性阐释最终得到了答案。这就是蒙古马作为文化符号所代表的艰苦奋斗、不畏险难的蒙古族精神与民族主义精神的结合,而其形态则是蒙汉团结共御外辱。小说的这个回答符合晚清至民国时期的历史现实,也是现当代蒙古族小说常常呈现的故事背景和故事核心,这种提问和回答的方式继承了近代蒙古族小说的民族主义小说传统。

  就其取得的成就来说,这部小说对近代以来蒙古族汉文小说创作有所继承或推进有三:一、“马”文化符号的提炼和故事性阐释。二、按照历史的事实在历史矛盾中深度描写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在时代洪流中完成蒙古族英雄的塑造。第三、在蒙汉交融、民族危亡的时代洪流中探索蒙古民族的出路,提炼出蒙汉团结的历史意识。

  一.“马”文化符号的提炼和故事性阐释

  首先,这部小说塑造了蒙古马的群像,既丰富了蒙古民族动物故事传统,也提炼了当代蒙古文化符号。

  蒙古族文学的动物故事渊源流长。因为萨满教的原因,神话中描写马、狼、熊、狐狸等动物,以表达动物崇拜,马的描写和刻画在蒙古族祝赞词和民歌中都有丰沛的创作。现代汉文创作较少吸纳本民族文学的这一传统,日渐减少了对动物的关注,甚至作为游牧民族文化符号的“马”和狼的写作也并未收到足够的关注。《蒙古铁蹄马》重新挖掘了本民族蒙古马的核心价值,将马提炼为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并以此为窗口,观察和思考历史及民族精神的走向。这种眼光具有丰赡的民族意识。作者着力刻画了蒙古马的群像,极力挖掘作为民族精神代表的蒙古马精神。主要表现在马形象的精彩、人与马的温情、蒙古马精神的揭示。

  文内马形象描写精彩段落异彩纷呈。比如文中旺都特王爷的白龙马、满都拉的赤兔马、苏和的青虎,这几匹重点刻画的马形象,都有神来之笔。作者也刻画了苏和与青虎之间的亲密关系,展现着游牧民族以马为伴的人间情怀。

  作者选取的是“御马园的蒙古铁蹄马”,这群高贵的马,在意象符号上,代表蒙古族族群,保护蒙古马群就是保护、继承民族精神。可知,作者是从一个核心的“马”文化符号作为小说意象,挖了一个小的进口,探讨了一个大问题。

  二.按照历史的事实在历史矛盾中深度描写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在时代洪流中完成蒙古族英雄的塑造

  马群像固然是核心,但围绕蒙古马的故事和故事中的人,才是马符号中自生的语境,马符号与其生成的语境,形成了小说的核心故事及核心人物。作为历史小说的《蒙古铁蹄马》更重要的是塑造了历史洪流中的蒙古族先驱,其中民族意识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物主人公的核心思想。作品在历史洪流中围绕国家存亡的历史矛盾,以保护蒙古马群为线索,深耕历史脉络,真实地呈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了苏和等承载民主主义运动时期探索民族道路新时代的英雄人物,维系了蒙古族创作传统和汉语写作的史家叙事。

  比如苏和的塑造,作者将苏和放在历史的漩涡中,围绕蒙古铁蹄马,将苏和的个人生活放入民族未来的历史矛盾中,让其锤炼成长,人物性格有血有肉,真实丰满。老王爷的命运、同样年轻有为的满都拉的悲惨结局,重申了旧制度的历史挽歌。遵重历史、尊重人物命运的规律,最终写成了感人、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

  不得不说 ,这种写“英雄”的写作方法,继承了蒙古族文学一直以来对男性建功立业的英雄崇拜的民族自豪感。作者在蒙汉文化交融下塑造人物,建构了具有蒙古族意识、汉族人思想、现代意识的新的蒙古族英雄。

  三.蒙汉交融、民族危亡的时代洪流中探索蒙古民族的出路,提炼出蒙汉团结的历史意识

  本作品通过历史洪流中蒙古王府的具体生活与跌宕起伏的人物关系,高屋建瓴地探讨了蒙古族晚清时期的民族命运,在历史中客观地推论出民族团结抵御日寇的爱国主义主题。

  无论是“马”文化符号的塑造,还是民族主义时期蒙古族民族英雄的塑造,作者致力于探讨和挖掘晚清以来,蒙古草原何去何从,民族精神又以如何的形态呈现出来这些问题。作者用整个故事探讨了这个主题。故事的走向在历史真实中建构了这种历史真相的阐释。在故事中,旺都特老王爷是相信日本人,也相信清政府的,但事实最终证明,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日本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不顾草原上的人民的历史命运,其圈套深不可测。老王爷为了挽救草原,一步步上钩。新一代的王爷满都拉,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代表人物,也是民主革命时期,另一种道路的探索。最终,满都拉在悲愤中含恨而亡,代表着借助外国的技艺和资金来挽救草原的道路行不通。最终,小说的开放式结构证明,苏和除了跟随革命军,自力更生,再无其他道路可走。蒙古民族从此与汉族等各族兄弟们走向了救亡图存的革命洪流,狭隘的民族主义,重新汇流到民主革命大潮中,进入了近代以来民族革命统一大业。事实证明,民族革命蒙汉一家是历史潮流所趋。作者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让人物性格逐渐丰满,在人物与环境互动中,揭示历史浪潮,寻求历史事实与答案。这种写法真实而高明,是小说这种讲故事的形式对民族精神从马文化符号探讨民族精神和出路的深度建构,以故事的形式阐释了晚清时期蒙汉交融的民族主义团结共御外族的民族精神形态。  

  当然,若将作品与人类文明史上小说创作的经典作品相比较,作品则有许多不足。比如人物塑造有单一化倾向,思想深度仍需强化,作者拘泥于白描手法,对爱情的描写过于节制,没有进入情感风暴。作者对女性的描写缺乏充分的理解,女性人物形象过于单薄。建议作者今后可尝试小说现代派的写作技法,而不仅仅拘泥于蒙古族汉文创作的历史传统。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5版:北国风光
   第06版:文艺评论
   第07版:建功新时代
   第08版:建功新时代
蒙古族马文化符号的故事阐释
新世纪草原文学的创新之作
《蒙古铁蹄马》的思想与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