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世纪草原文学的创新之作

◎任建
  内蒙古的草原小说从它诞生的那天起,便以其鲜明的马背民族的特色和浓郁的内蒙古草原生活、民族风情为世人瞩目。从自治区成立至今,跨越了几个历史阶段,经历了数十载艰难险阻的磨砺,形成了不同民族结构、不同艺术风格、不同年龄组合的草原小说创作群体,涌现出一批又一批颇具民族性、地域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草原小说代表作品。

  天热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蒙古铁蹄马》(作家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是内蒙古作协“草原文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工程”推出的优秀民族历史题材长篇小说。作品不仅描绘了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夕内蒙古草原弘吉剌部蒙古族人民反抗日寇和清廷的生活和斗争,而且采用了蒙古族古典文学的叙事风格,运用意识流手法,散韵结合,叙事状物,颇具鲜明的草原文学特色。这部小说再现了19世纪末蒙古族游牧部落浓郁的草原民族风情,诸如弘吉剌王府、百岔川御马苑、那达慕、祭礼等等,把知识性与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展现蒙古民族古老独特的民俗文化,特色浓郁,散发着草原沁人肺腑的芳香。

  天热生于草原,长于草原,故而热爱草原、谙熟草原,更离不开草原。作品紧扣草原的生态和蒙古族人民的生存命运,用激情和热血建构草原民族人文精神和客观世界。草原上的蓝天白云、鲜花芳草、王府宅院、御马苑、蜿蜒的河流、明净的湖泊、雄伟的山峦、浩瀚的戈壁沙漠、奔驰的骏马,这些自然客体经过作家的主体观摩,注入了鲜活的思想感情,构成了具有艺术生命的草原文学自然环境。放牧牛羊、马上驰骋、穹庐毡帐、裘衣饮嗠,以及奶文化、马文化、茶文化……都充满了蒙古草原的韵律,构成了草原文化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环境氛围。这种草原自然景观与文化环境描写得愈典型、愈鲜明,愈有助于对草原人民的深入刻画。在天热的笔下,草原的自然景观既舒展恬静、清新明丽、富于诗情画意,又苍莽浩瀚、粗粝雄厚,给人以一种特殊的审美愉悦。例如,“百岔川笼罩在明媚的寂静中,附近的空气清新澄澈,透明似一面镜子。远处,是一片柔和而温暖的雾气。天边,牛乳般洁白的云朵也停下了游动。没有风,草浪平息了波澜,百岔川河缓缓奔流。虫鸣、羊咩、马嘶、犬吠在草原上荡漾开来,像音乐的合奏一般……”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和谐,融为一体,沁人心脾。

  《蒙古铁蹄马》还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游牧生活的语言特色。草原文学是草原生活的语言艺术。作品大量采用和保存草原游牧生活中的常用语、习惯语和民间传统的歌谣、谚语、格言、警句。从民间口语提炼、加工成散发着奶酪香味的文学语言,清新、醇厚,色彩浓郁,极其感染人,展示出作者长期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从深层次表现草原人民的思维方式、习惯爱好及审美情趣。二是长于艺术的、抒情的表现手法。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融合,形成多样化的草原文学表现风格。作品中意识流描写、魔幻现实主义艺术手法的科学运用,从开篇就已使用,令人目不暇接。小说中草原文学的抒情性,是同它植根于大草原的自然景观以及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的。三是以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写马状物,妙笔生花。将马赋予人的情感、意识和行为,精彩绝伦、回味无穷,这在整部作品中处处可见,闪耀着作者创新艺术的智慧光芒。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新闻
   第04版:党报联盟·靓点
   第05版:北国风光
   第06版:文艺评论
   第07版:建功新时代
   第08版:建功新时代
蒙古族马文化符号的故事阐释
新世纪草原文学的创新之作
《蒙古铁蹄马》的思想与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