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7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除暴力伤医的土壤

  □李振南

  暴力伤医是社会顽疾。日前,发生在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的暴力伤医事件,手段残忍,践踏法律和良知的底线。杨文医生最终伤重不治,让人痛心不已。

  医生是一个高度特殊的职业,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就业门槛也较高。然而,持续多发的暴力伤医事件,让医生成为高危职业,让医疗救助环境受到巨大威胁。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对医生恶言相向、出手伤人乃至暴力仇杀,威胁的不只是医护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还会影响他们的职业认同,让越来越多优秀的人不愿意当医生。

  这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不愿子女学医,各医科大学的招生也连年下滑。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放任自流,医生的数量会越来越少,优质医疗资源也会越来越少,最终还得用我们的健康来买单。暴力伤医是全社会的公敌,也理应是任何人都不能触碰的底线。我们在对暴力伤医犯罪依法打击的同时,还需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建设、缓和医患关系,消除暴力伤医的土壤。

  早在2013年,原国家卫计委和公安部就印发《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指导意见》,从构建“平安医院”的角度来保护医生。不久前,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出台。在这部卫生健康领域的基本法里,多款条文对伤医行为作出明确界定和严厉处罚,还特别规定了医疗卫生机构执业场所是公共场所,“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这是一个国家以立法的形式庄严阐明了对医务人员的保护,为严惩暴力伤医犯罪嫌疑人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们都明白,安保措施再怎么健全,法律条文再怎么完备,也无法彻底避免突如其来的戾气和伤害。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医护人员很容易成为“背锅侠”。所以,缓解医患关系才是遏制暴力伤医的治本之道。如果医生能够对每一个患者认真负责,如果患者能够感受到医生的聆听和尊重,暴力伤医事件必然会大幅减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重构医患信任是一条艰难和漫长的路,医院和医生虽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政府、媒体和民众的参与和配合也不可或缺。唯有全社会共同行动,才能给医护人员创造一个安全的行医环境,让更多人享受健康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脱贫攻坚
   第06版:云上103
   第07版:评论
   第08版:公益广告
新年致读者
奋力书写稳中求进精彩答卷
■辣语
代发
简单讲话不简单
消除暴力伤医的土壤
电子客票是大势所趋
ETC再好也不能强制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