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强调,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关键靠创新,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创新联动,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型企业的创新合作。要坚持突出特色搞创新,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用技术创新、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上下功夫,努力取得引领性创新成果。要坚持抓住关键搞创新,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完善人才发现、培养、引进、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风生水起的创新生态。
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东西部联动和对口支援等机制来增加科技创新力量,以创新的思维和坚定的信心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
我区科技基础十分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与先进地区相比,在创新理念、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机制上都有很大差距。
针对这一实际,内蒙古积极开展与科技部、先进发达省区、高层次科研院所合作,自治区科技厅与自治区各盟市、各相关部门合作,走出了一条坚持开放合作搞创新的路子,推动科技创新不断迈向新高度。
2019年12月9日,科技部和自治区政府在北京召开了2019年部区工作会商会议,并签署了新一轮部区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2019-2024年)。会上提出将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建立由科技部、内蒙古牵头,联合北京市、广东省以及中科院、工程院、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院所共同参与的科技兴蒙合作“4+8”工作机制。旨在通过开放合作机制,加大自治区与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对接,推动知识、人才、项目、成果等优势创新资源向我区流动,提升全区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开放合作搞创新,需要立足自身优势,也需要借助智库力量。自治区政府2018年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合作协议,自治区盟市、高校、科研院所与中科院紧密合作,在推动战略研究、重点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已经在我区启动了19组企业青年科技创新“1+1”行动计划项目,与企业联合共建了8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累计成功引进孵化高科技企业20家,建设了钕铁硼重稀土晶界扩散技术研究及装备技术示范线等10条成果转化中试示范线;自治区与中科院兰州分院签订了《“西部之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合作协议》,建立了每年联合培养10名青年学者的稳定合作机制。48位中科院院士受邀来我区合作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总数达到44家,入站院士专家团队411人,转移转化科技成果51项,累计攻关解决技术难题60项。
为提升区域创新效能,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2019年,自治区科技厅正式启动厅盟(市)会商工作机制,紧紧围绕地区优势特色产业、重点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社会和民生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新动能培育等,与盟市开展深入协商和广泛合作。
目前,自治区科技厅已经与呼伦贝尔市、兴安盟率先启动了厅市会商。确定了推动呼伦贝尔产业绿色发展、建设国家基因库呼伦贝尔高寒种质资源库和智慧农牧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重点支持了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
自治区科技厅还与自治区能源局、工信厅、卫健委、生态环境厅、农牧厅等部门开展了联合攻关,布局了一批科研项目。目前,已首批认定自治区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8家。
自治区科技厅厅长孙俊青表示,下一步,自治区将深入实施“科技兴蒙”行动,加快推动部区会商各项议题落实落地,在科技部的支持下,建立东西部联动的创新合作新机制,借助全国优质创新资源,推进创新内蒙古建设。统筹推进呼包鄂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区、乳业和稀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乳品和蒙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坚持突出特色搞创新
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靠创新,必须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牢固树立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思想,大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要从实际出发、从需要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把重点放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上,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相互贯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2019年7月,在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我区458项科技成果受到自治区政府奖励。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应有作用,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不断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和能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完善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自治区频出新招,收效显著。近年来,自治区先后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出台了《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八项措施》《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实行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推动下放了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了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方式,形成了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保障的科技政策法规体系。
2019年国庆前,兴安盟耐盐碱水稻现场测产验收评议会上传来好消息,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工作站种植的耐盐碱水稻3个地块平均亩产达到508.8公斤。
近年来,自治区不断加大高层次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力度,一批创新平台载体发挥出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区已经建成国家级高新区3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8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7个。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3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56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在和林格尔新区建设了自治区首个超算中心。支持47个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着力打造开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催生了一批科技成果。
内蒙古赛科星繁育生物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基础奶牛性控新技术,连续5年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60%,累计繁育良种奶牛母犊166万头,新增纯收益59亿元。
浙江大学包头工业技术研究院设计的一条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线在包头安装成功,让电池微短路的故障率由平时的万分之一降低到十万分之一。
为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自治区设立了5亿元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设立科技协同创新基金8亿元,投入1.1亿元设立科技成果融资风险补偿金,通过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进行技术交易后补助、支持科技成果质押融资贷款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近两年共支持成果转化项目293项,对符合条件的581项技术交易安排后补助资金6483万元。2019年1月到11月,全区登记技术交易合同905项,同比增长127.4%;合同交易额18.3亿元,同比增长42.8%。
自治区围绕大规模储能、石墨烯、稀土、氢能、碳捕集封存等重点产业、领域启动科技重大专项,目前稀土领域4个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已经启动,支持经费5900万元。
2019年12月,自治区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进会和全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在对接会上推介展示了346项科技成果,现场签署各类科技合作协议21项。
自治区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催生了一大批科技成果在我区落地转化应用,有些成果已经成为我区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在鄂尔多斯唐家会矿区实现转化,建成了目前代表该领域世界先进水平的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工业化示范项目。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在包头市建成了世界首条稀土硫化物着色剂连续化隧道窑生产线,研制成功数十种稀土着色剂应用产品,解决了稀土钢两大产业化技术难题并在包钢进行了规模化生产示范。
接下来,自治区将加快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八项措施等政策措施落实,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作用,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试点、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等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质押融资、技术交易后补助等促进转化机制。推动建设一批联合研发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中心,有效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在我区落地转化。围绕稀土、大规模储能、石墨烯、氢能、碳捕集封存等领域创新方向,紧密对接国家科技部,组织实施五大领域技术攻关。组织开展“一湖两海”生态综合治理和乌海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攻关,支持创建鄂尔多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坚持抓住关键搞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创客等各类创新主体,是引领内蒙古创新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实施创新驱动,坚持抓住关键搞创新,就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高校的创新引领作用,高技术园区的创新骨干作用,各类平台载体的创新支撑作用。
前不久,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内蒙古自治区2019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备案的复函,对福耀集团通辽有限公司等108家企业予以高新技术企业备案。
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752家,营业收入达到3875亿元。2019年底,自治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接近900家。
2018年,全区384家企业研发中心研发经费支出达到73.09亿元,实施在研项目2866个,累计授权专利9656项,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自治区共组织认定自治区级企业研发中心76家,总数达到460家,涉及采矿、能源、化工、冶金、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领域。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针对我区创新型人才短缺的实际,自治区深入实施“草原英才”工程,大力培养人才,广泛集聚人才,用活用好人才,切实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搭建广阔的舞台。
自治区教育厅一份材料显示,“十二五”以来,全区高校有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3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1人获得中组部“千人计划”青年项目,4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各高校各学科领域发表论文8万余篇,累计获准专利230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项。动物生物技术、草地生态、稀土材料、乳酸菌、玉米栽培、蒙医药、雷达技术等多项科研成果成功转移转化。
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支持和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激发事业单位创新活力,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政策。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已经有169名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政策通道开始创新创业,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并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面向未来,自治区将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争取到2020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推动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科技成果质押融资、技术交易后补助等政策落实。借助博士基金、杰出青年培养基金等,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支持。通过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合作,加强“西部之光”人才培养。积极落实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等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和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