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作品为生活点赞

萨仁创作的撕纸拼贴作品《扎鲁特》。
杨月英剪纸作品《福牛迎春》。
张花女剪纸作品《碾米》。
段建珺剪纸作品《哈达献给共产党》。
荣凤敏剪纸作品《盅碗舞》。
薛金花剪纸作品《白衣天使 大爱人间》。
段建珺剪纸作品《众志成城 抗疫必胜》。
  □文/图  本报记者  徐跃

  内蒙古剪纸作为中国北系剪纸的重要一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其中,和林格尔剪纸、包头剪纸先后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近年来,内蒙古剪纸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涌现出了不少剪纸名家和优秀剪纸作品。

  他们用作品展现民族文化,用作品记录生活点滴。在疫情来临之时,内蒙古剪纸艺术家们选择用自己的手艺为战斗在抗疫一线的人们加油打气,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剪纸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现出了艺术家们心系国家的情怀,也为社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编者

  

  一张红纸,浓缩了千家的景象、万家的故事,有一股子野蛮生长的力量。

  剪纸是有温度的,它来源于生活,能够准确生动地表达出人民的心声。看似平凡,实则伟大。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太工整就像照片,失去了剪纸的意义。”

  “剪纸是感性的产物,不是理性的产物!”

  内蒙古剪纸协会会长段建珺经常会向喜欢剪纸的人们分享自己对剪纸艺术的感悟。

  内蒙古自治区有着深厚而独特的剪纸文化遗存,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剪纸传承人和艺术家们积极传承民族剪纸文化传统技艺,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剪纸的传承和创新,涌现出一批在区内外有影响力的剪纸名家。

  此前举办的“内蒙古剪纸名家邀请展暨和林格尔剪纸特展”就选取了一些在内蒙古具有代表性的剪纸艺术家的作品共120幅。包括阿木尔巴图、段建珺、刘静兰、康枝儿、荣凤敏、萨仁、苏梅、赵福、马淑珍、杨月英等多位名家的剪纸作品,他们从内蒙古原生态剪纸艺术与民间美术中吸取精华,从中获取创意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浓郁蒙古族风格和地域文化魅力的草原剪纸精品。

  “有一些作品是非常珍贵而有意义的,比如和林格尔县张花女老人的几幅作品,反映出本地区深厚的地域文化,平时我们都舍不得拿出来。这是我在1996年抢救的,造型设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如果现在她还活着,已经有120多岁了。”段建珺介绍道。

  剪纸中有来自赤峰市红山区萨仁老师的撕纸作品,有达斡尔族哈尼卡传承人苏梅老师的达斡尔族风俗作品。有的细腻、有的粗狂,每一幅都有鲜明的风格,体现了地域的特色。

  近日疫情当前,来自各个盟市的剪纸艺术家纷纷拿起剪刀,为一线白衣天使加油,为中国加油,向逆行者致敬。

  “剪纸作品来源于人民,最贴近人民的生活,表达他们的所思所想。剪纸背后的故事不是空间能够限制住的,太广大了。愿剪纸能够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给予人们力量。”段建珺说。

  透过技艺发现文化之美

  民间艺术的力量之所以伟大,在于它不只是一个人的成就,而是上千年几代人的智慧结晶,生生不息、传承有序,剪纸艺术就有这样的魅力。

  “过去一段时间,我常在想,剪纸在民间产生、民间生长、民间发展,人们只看到了剪纸的平凡,却忽视了它的伟大。我觉得剪纸作为纸文明的衍生产物是最接地气,是最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段建珺说。

  他解释说,一个人的一生都需要剪纸,孩子出生就要剪“护籽葫芦”,如果是男孩就把葫芦里的孩子剪成男孩的模样挂在门口,起到庇佑保护的功能。当有亲人离开,要剪莲花放在鞋底,寓意脚踩莲花上西天。过去人们过分注重剪纸的手工技艺,忽视了剪纸背后的文化寓意,这是一种遗憾。人们在对剪纸进行品鉴时,应该了解民间,到民间去,才能深刻体会剪纸背后的精神力量。

  正如大家所看到的,过去的剪纸大多是依附于民俗,巴掌大小,而现在的剪纸变成一幅画那么大,审美功能日益凸显。剪纸实现了表象的转型,实现了新的跨越,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

  剪纸爱好者、内蒙古财经大学美术老师吴鹏晨说:“我经常在流泪中剪纸,想念母亲、姥姥的时候,它救了我的命,寄托了我的思念。拿起一把剪刀,人人都能做到,这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种鼓舞,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在剪纸过程中一切都是未知,是一种新奇。每一张剪纸都有自己的创意,没有可比性。越剪越团结,越剪越美好。对普通收入的家庭是一种巨大的鼓励。老少皆宜、男女皆宜。剪纸能够寄托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剪纸从狭义来说就是剪刀和纸的关系,它的造型方式不断演变,所以我们把剪纸概括为根植沃土的民间艺术。同时,剪纸也具有重大意义,剪纸讲的是中国故事,更是中国文化,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它更加具有教育意义,越来越多的内蒙古各族少年正在继承弘扬剪纸文化。”剪纸艺术家赵福说。

  寓教于乐发掘强大生命力

  “没有一点多余的地方,斩钉截铁。”

  “语言非常简洁,冲击力很强,别人都模仿不了。”

  “好的作品,我们从中能看到情怀,不工整但是有温度。”

  赵福讲解剪纸艺术家康枝儿作品时说道,帮助人们解读剪纸中透露出的隐藏信息。

  内蒙古剪纸协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女子书画院副院长马淑珍已经70多岁,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剪纸,她一直没有放下剪刀,始终站在教育的一线。她的授课现场其乐融融,充满着最朴实本真的喜悦。

  马淑珍老师的学生、内蒙古老年大学学员隨宁说:“剪纸容易接触,颜色单一,不像国画讲究配色。马老师给我们上课,一周两节课,还给我们布置作业。她给我们画上元素,比如麦穗、老鼠,让我们自己组合。老师教得很细心,但关键还是要自己领悟。我刚开始学习半年,现在已经能剪出完整作品,老师特别鼓励我。”她自豪地翻着照片,展示自己亲手设计的剪纸作品。

  内蒙古女子书画院成员郭巧兰,笔名子墨。此前她一直从事绘画、书法创作,现在她又爱上了剪纸。她说:“我们书画院专门为剪纸成立了一个剪纸部,目前已经有30多个人参加,每个月都有活动。一般是从临摹开始,用力、用剪刀的准确度要不断练习。艺术是互通的,人们对美的追求不会停止,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

  “路子对了,学起来就快。”

  多年来,剪纸艺术家们始终坚持在一线,耐心细致地讲解着,回答着……

  剪纸艺术来源于民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谁都不陌生,看不够剪不够,面对它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它特有的审美和文化内涵既蕴含着朴素的情怀,也有浪漫的气息,同时兼具游牧和农耕精神。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内蒙古剪纸文化已经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国际化对话空间,内蒙古当代剪纸艺术正在走向未来、走向世界,在世界文化艺术之林中闪烁瑰丽光芒。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刊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先锋
   第06版:市场监管
   第07版:要闻
   第08版:观察·鄂尔多斯
   第09版:北国风光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文化
   第12版:收藏
用作品为生活点赞
传统手工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