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重要指示,2018年7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中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中国本质上是一个乡土性的农业国,文化的根基在于乡土,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为了解决中国乡村发展进程中面临的现实和未来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总体战略。
内蒙古作为全国农牧业大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内蒙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农牧业农村牧区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三农三牧”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我区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尚未根本改变,“三农三牧”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要统筹推进农村牧区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仍然任重而道远。
走好这条乡村振兴道路,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要靠把握内蒙古的地区实际,按规律办事,探索适合内蒙古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着力推进产业振兴
带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战略定位、体现内蒙古特色,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内蒙古农村牧区有着独特的资源禀赋,有着天蓝、草绿、水清、空气干净等天然背书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气候多样等特色优势,这不仅是大自然的造化,更是珍贵的历史遗产,蕴藏着巨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内蒙古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牧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这实质上就是要让农畜产品的供给由生产导向转变为消费导向。
内蒙古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利用好自身资源,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绿色种养业,开发和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业,优化农牧业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打造特色品牌,实现多元价值。还要将传统农牧业纳入现代农牧业的体系之中,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国内国际大市场有机衔接。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加快农牧业转型发展,建立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开创内蒙古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着力推进人才振兴
破解乡村振兴人才制约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内蒙古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吸引人才方面本就缺乏区位优势,农村牧区地广人稀,想要留住人才更加困难。因此,要积极挖掘培养踏实肯干沉得住的人才,大力吸引有知识有能力有激情的外出人才和外来人才,鼓励广大有志青年到农村牧区创业创新,特别是支持蒙汉兼通人才在内蒙古乡村振兴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强化制度性供给,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推动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配置到农村牧区去,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创造有利条件。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牧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培育和造就一批懂农牧业、爱农村牧区、爱农牧民的“三农三牧”工作队伍,在吸引人才“流”入乡村的同时也能留在乡村。
着力推进文化振兴
同心共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就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有着“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三千孤儿入草原”“各族人民建包钢”“草原英雄小姐妹”等故事都彰显着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的优良传统,凝聚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内蒙古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特别是“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世世代代鼓舞着草原人民。我们要将“蒙古马精神”与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提振农牧民精神风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还要用好各种庆典和传统节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让村民唱主角,让身边人说身边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满足广大农牧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共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着力推进生态振兴
守护好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
在内蒙古,农村牧区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之间具有很强的依存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牧区的最大优势和最宝贵财富。目前,乡村游、草原游、沙漠游等依托生态宜居环境的旅游产业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的诗句将内蒙古大草原一望无际、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美好的景色呈现在人们的脑海里,勾起无数人对内蒙古的期待。乡村振兴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重点加大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生态与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逐步恢复沙地林草植被,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规模,巩固退耕还草成果,在祖国北疆构筑起万里绿色长城。
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导向,以农村牧区垃圾和污水治理、改厕和厕所粪污治理、农牧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提升农村牧区人居环境质量。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逐渐提高农牧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引导农牧民自觉接受、支持、参与乡村生态宜居的治理工作,共同打造农牧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着力推进组织振兴
夯实乡村治理组织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
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农村牧区基层党组织起到了战斗堡垒作用,农村牧区基层党支部书记是“领头羊”,基层党员是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乡村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治理体系的核心,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因素。
新时代,农村牧区的社会发展实际对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嘎查村党组织要根据新时代的新需要,组建优秀队伍,练就过硬本领,当好“火车头”,在村民中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将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
做好法治乡村建设,引导农牧民树立法律意识,将农村牧区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中挖掘出约定俗成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在农牧民间形成自我约束机制。在乡村治理中把依法治村、乡规民约、农牧民自治整合起来,坚持法治、德治、农牧民自治相结合的治理结构,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依据内蒙古“三农三牧”的实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切实解决农牧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把广大农牧民的生活家园全面建设好,让广大农牧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张洁 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